Sunday, May 04, 2014

是港鐵出事,也是香港故事

1979年9月30日地鐵首日通車的入閘情景,刊《港鐵動力:36載情與事》。 

「港鐵的故事就是香港的故事,兩者未來的持續成功都有賴這種香港精神。」

2011 年底,港鐵出版了一本名為《港鐵動力:36 載情與事》的紀念刊物,圖文並茂,印刷精美。這星期,我一邊做好香港市民的本分,留意有關港鐵的新聞(或醜聞);一邊翻揭特輯,回溯歷史。然後,我在書本的序言末段,發現了以上這句。讀下來,百感交集。


港鐵故事就是香港的故事?也許所言非虛。但兩者未來會持續成功嗎?香港人和我的內心,都注定沒底。至少這幾星期下來,由「間中故障」到「全線停駛」,由「隱瞞高鐵工程延誤」到「為趕工漠視考古文物」……港鐵的種種事故,幾乎將這個昔日港人信奉的成功故事,摧毁得蕩然無存。面對如此景况,作為香港人,我的心情不無唏噓。

那些年我們一起坐的港鐵

唏噓,因為我們曾經一如廣告口號所言,「心繫港鐵」。如何「心繫」?那本厚重的紀念特輯,就記載了港鐵通車後首數個月的有趣畫面: 「每當列車由彩虹站駛往九龍灣站,在彩石的得寶花園附近從地底升上地面時,乘客總不期然驚歎一聲—— 『嘩!』」乘客興奮尖叫,除了因為離開地底,重見光明,更因為這種交通工具,對當時的香港人來說,是新奇玩意,更是偉大發明——與當時其他交通工具相比,地鐵更加安全(少發生意外——除了「意外」加價)、可靠(多準時出現)、效率更高(最方便,最快捷),讓乘客坐得更舒服(《富貴逼人》的董驃:「坐地鐵可以歎冷氣」)……因此,我們曾經深愛港鐵。

與此同時,港鐵也與香港社會並肩成長。根據紀念刊物記載,當年的地鐵與社區居民關係密切: 「我們在鐵路通車前舉辦車站開放日,請來附近的居民,給他們硬幣,教他們如何購票。他們不能登上列車,但可在職員的帶領下參觀車站和站內設施。」此情此景,現在重溫也許可笑,但放諸1970 年代香港的社會框架,又是合理非常。翻開通車首日的黑白照片,我們會看見一個個面目猙獰的香港市民,或跳馬,或攀爬,爭先恐後地試圖入閘。東京大學都市交通研究室的原田昇教授曾說:「搭乘大眾運輸,就是學習如何和其他人合作,學習在公共空間該有什麼樣的行為表現。」地鐵的啟用以至通車後實行的高效管理方法,與當時香港社會逐漸建立出一套公共秩序,不無關係。

鐵路好比人的血管

當然,港鐵對社區重要,更因為它既令居於市區邊緣或新市鎮的平民百姓( 如我),出入毋須左轉右轉,長途跋涉,並因而擁有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它讓人群流動,帶動路線沿途的社區經濟。許多人都愛說,鐵路是城市的血管,血液的流動,為各個器官輸送氧氣、養分,令身體正常運作。回顧近30 年的香港社會發展,這個說法,似乎沒有誇張。

但問題是,這些血管逐漸出現毛病。

我住在港鐵沿線,但老實說,因為人多,又沒風景看,我一直不大喜歡乘港鐵。縱然不喜歡,我一直信任港鐵——記得很多年前考公開試,老師會叮囑學生,就算拐大圈,花多點時間,也要乘港鐵到達試場,如此起碼比較穩陣,可以預計好時間。但這個星期,我竟然聽到剛考完文憑試的師妹說, 「好彩我考試當日港鐵無壞啫!」我知道,平民對港鐵的信任,已經土崩瓦解。過去幾個月,我試過因為「信號故障」,被困火車站大半小時,想搭接駁巴士,又望(那條幾百人的人) 「龍」輕嘆;也嘗過杯弓蛇影,在家門口緊張地查看網上的「港鐵故障消息」……這些,明顯是我們以往難以想像的畫面。有人說,與外國城市相比,港鐵服務還算不錯。也對,但在本地居民的心目中,它的「高效」、「可靠」,卻逐漸化作泡影。

逼爆車廂 壞車 加價 管理失當

讓人看不過眼的,可還多着。昔日港鐵貼近民情,俘虜人心,今天百姓喝止加價,高呼「太迫」,它卻一於少理,用(有限期的)折扣優惠等手法,繼續賺好你我生活每一程;昔日乘地鐵,可以是「有冷氣歎」的寫意體驗(雖然機會其實甚小)。

這種空間,甚至可以讓年輕人有「地下鐵碰着她」的想像,期望與女神「沉默對望車廂中」。現在呢?在車廂停留不動也像要花力氣;在繁忙時間乘客之間對望的距離,大概不足一呎。我們曾經為港鐵的高效管理而心動,現在卻為那些「小心腳趾」、「唔好掛住望手提電話」的廣播而心煩;更別提報章頭條上面,有關高鐵工程的管理失當—— 港鐵管理層的所作作為,還是香港人引以為榮的管理方式嗎?

不過說回頭,香港地小,大家每天乘港鐵東鐵的時間不算長,擠一點,焗一點,貴一點,遲一點,對你我的影響,都未必太大(公開試考生除外)。這些年來,港鐵對香港更大的影響,在於它如何扭轉社區生態。地鐵在1980 年代確實帶動了周邊社區的經濟,但這套發展模式走到今天逐漸扭曲,過於極端,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實——為了迎合南港島線明年通車,海怡半島(西)商場趕走原有租戶,準備為源源不絕的北方旅客,搖身一變,成為名牌特賣場;即將通車的西港島線,鄰近社區如西營盤的高街、正街等,亦逢巨變,平民小店失蹤,貴價食肆遷入,社區原本的肌理、網絡,被「心繫社區」的港鐵,一舉摧毁。沒錯,港鐵一直為香港書寫了壯麗的大歷史;但同一時間,它也扼殺了本土社區的小歷史。

港鐵恍如香港政府象徵

港鐵肯定是香港的血管。但這幾個月來,大家目睹的,卻是血管網絡如何出現毛病,甚至乎,大家也開始思考,好了,假如有朝一日整個網絡出事,這個香港軀體,中了風,患了冠心病,又可以點救?

答案,可能是「無得救」——當整個社會的發展,都順從港鐵的方向,高速運轉,懶理其他(無論是古井、花崗岩,還是平民百姓),那我們還有回頭路可走嗎?假如有一天港鐵全線出事,香港還能正常運作嗎?

區家麟曾經提出一個「有趣」的想法:「如果有一日暴動,港鐵故障就係導火線。」我倒在想,港鐵故障可能引起暴動,除了因為大家的生活陷入癱瘓,動彈不得,更可能因為這象徵「港鐵精神」,以至「香港(政府)精神」——可靠、高效、誠信、安全、管理——的終極敗亡。

這個,是港鐵故事,也是香港故事。


刊於2014-05-04明報星期日生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webpage tracking stats
PlayStation 2 G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