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19, 2012

lamma03: 問我是誰

在索罟灣吃過午飯,心血來潮,前往上次路過的蘆鬚城。沿海邊小徑,穿過山林,大約一刻鐘,掠過蘆鬚城村一列空無一人的村屋,終於找到那家藏身竹林之中的特色小店。只是今天沒開門。於是拐個彎,按路牌指示,朝蘆鬚城泳灘那邊走。拾級而上,鑽進猶如隧道一般的茂密小徑。路愈來愈窄,但竄進來的風卻愈來愈猛,似乎目的地就在不遠處。專注步行,未幾大刺刺寫著蘆鬢城泳灘五個字的告示牌如屏風般攔住路途,旁邊還擱置了好幾部單車。看來,這泳灘雖然偏僻,卻不至人跡罕至。沿樓梯往下走,始見沙灘全貌。這灘不算太大,但看上去沙幼水清,跟沿路走來經過的那些下游淺灘相比,猶如天堂。沙灘上人不多:地中海鬼佬俯伏沙上,壓著一身鬆垮肥肉在讀著小說;沙灘一端有四個女生在拍照留念。向左拐往沙灘另一端的燒烤場步去。燒烤場的位置非常好,往上延伸,站在那邊能夠把沙灘全景盡收眼底。站在燒烤場的最高點,欣賞過沙灘全景以後,便可稍微轉身,往大海望去。幾乎是二百七十度的一望無際全海景。海浪又跟礁石上演一個願打一個願捱的好戲。聲音,異常動聽。礁石上站了一個穿橙色T恤的大叔,先是專注地握著釣竿凝視水面,後來則跟海上划艇的救生員埋怨說今天收穫不佳;燒烤場上還有一個穿藍色三點式泳裝的女士,另頭戴草帽頸掛相機,不住遊走在不同礁石及燒烤場各角落之間,舉起相機,朝著大海,對著沙灘,反覆按動快門。

燒烤爐旁是木造桌椅。坐下來,從布袋中掏出過期的字花,平放在桌面,細細地讀著。刻意揭到平時我完完全全看不懂的新詩部份,低頭唸著詩句。微風拂過來,字句彷彿有了生機。依然讀不懂,但是那感覺,卻抓住了。繼續揭下去,竟然在某頁發現同事的名字。再揭下去,封底是把房子短租給我那人的名字。她是藝術家,現正身處英國利物浦,參與藝術雙年展。同事也是藝術家,點子有趣之餘,視覺美學也敏銳。想到這裡,掩卷伏桌,左思右想。

同事們都是奇珍異獸。有人嗜好考古,暑假剛去了非洲馬拉維一躺進行挖掘工作;有人住過中東,讀過的書、電影多得無法想像;有人創辦了有關草地的組織,同時在火炭租Studio創作;有人深深著迷歷史,同時深諳藏文,唱K卻只懂閩南歌;有人時常在香港結識到非洲人、南美人,志願成為spiritual therapist,兼好占卜;有人原來跟我同期參與校園記者計劃,及後到美國留學,又曾在中美洲教書一年,現有巴基斯坦藉男友一名,年尾到中東見家長。在他們面前,我會覺得自己很平凡。不不不,其實他們也很平凡,他們的經歷、興趣都不是刻意營造的,只是順心而行,就走到這一步。所以,他們都平凡而偉大。我知道,假如我不是那麼喜歡把自己拿來跟別人比較,我會快樂許多。真的,我知道的。只是你也能料到我下一句會說什麼,我無法遏止這種比較的衝動,和習慣。我曾經以為自己的目標,是成為一個特別的人。後來很快就明白了,這種目標其實沒什麼了不起的,於是旋即放棄。那我又在抒發什麼呢。我猜,我不是在妒忌同事們的特別,又或是痛恨自己的不夠特別。我之所以感到若有所失,在於我仍然找不著屬於自己的定位——其實不直接與職業、工作有關,縱然許多人將兩者畫上等號。這也就是我現在身處模達的原因——已經到了非靜下來問問自己究竟是誰不可的時候了。

王貽興的《路中拾遺》收錄了名為《何所去又何所依》的文章,是其畢業兩年時(2003)所作的一次勇敢回顧。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翻看這篇文章一遍,從此攝取踽踽獨行的勇氣,直至這幾個月,我才走到了這個標竿柱——畢業也兩年了。我回首,抽離,然後望見那個一路走來蹀躞不下的自己。兩年來,步履由蹣跚變得自信,然後又由自信變得再次趑趄。我知道,時候尚早,前路仍然漫漫,但是也應該有點方向吧。比所有人晚了起程,並不重要,問題是,我會不會起程。畢業兩年,同代人的旅程大多展開了新一頁——蜂擁去讀書了。撇除那些你知道他們未來二十年乃至三十後會成為怎樣的一種人的同學,還是有許多人打了一兩年工,甚至轉過一兩次工,開始觸碰到自己想走下去的路向。於是幾乎在同一時間,他們選擇了再進修,又回到了大學,藉以奠定自己的路途,又或讓自己走得更高更遠。不如這樣說,完全對自己兩年後會身處何方的人,成了少數之中的少數。而我在其中。這成了安全感缺欠的最主要原因。以隨心所欲自詡的我,偏偏比誰更渴求安全感。還有比這個更矛盾的事情嗎。

現實迫人。去年九月,我沉浸在芬蘭旅遊工作之後,以及出版個人著作之前的莫名愉悅之中。這年九月,一向供稿的雜誌人事大變動,主副編輯都離開了,而我的專欄仍是生死未卜。原本我還可以高聲疾呼自己還在用寫字來掙錢啊,又甚至可以計劃用長假期換來另一次旅遊工作的閃亮機會,但現在,一切都有點遙遠了。就在賺外快機會逐漸不再的時刻,我開始重新審視自身,尤其是我的寫作。竟覺得有點噁心。這年,託賴的,為明報寫了兩篇文章。第一篇,講簡體字,結構散亂,被讀者插得很傷。第二篇,放寬了要求,只為達成某種目的,寫完反應還不太差。不過依然有人說,這期,除了這篇(我所寫的),全都很好看,而我又肯定,持相同意見的讀者,不在少數。是的是的,我終於能完整地面對這個對自己的批評了。去年出書,接受訪問,被前輩鬧得很兇,不開心了好一段時間,又忘記了。現在回想,她的每一句都準確無比。我所寫的這些文章確實很不濟——觀點不怎麼樣,立論也鬆散不堪。歸根究柢,都是學識太淺薄。是的是的,寫來寫去,不是大學本科裡所學的半桶水皮毛理論,便是翻炒再翻炒的所謂經歷。兩者湊起來,便成了自以為是小聰明,實質是廢話的m一團糞便。我,開始瞧不起自己。

如是我初次窺見再學習的必要。如是我終於擁有再次讀書的最堅壯理由。好想讀書,好想鑽研知識,不再是粗疏的蜻蜓點水,而是正面積極迎接每一條理論,每一分知識。也於是,開始丟下裹著糖衣的易讀文字,認真閱讀難啃的學術文章——嗯,想法逐漸浮現,但我需要用大量專注的閱讀以換取整理需要的時間和空間。但願這次我不是三分鐘熱度,我花過的三分鐘,都夠多了。

把一切擺上。畢業兩年,我有這樣的一個卑微而偉大的目標:有天我問我是誰而我能夠答得出自己究竟是誰。到時我就能滿意地露出笑容,驚覺自己原來終於告別了那個充滿跌宕起伏的時期。


lamma02: 大狗阿B

登島之日,心情雀躍。興奮下船,用三步跳兩步走的騎呢步姿(而且還在拖著一件行李),往房子邁去。步近村屋,聽見那邊傳來吠聲,心知不妙。徐徐登上樓梯,正準備推開村屋的矮閘,閘裡忽然衝來一頭大狗。頭卡在閘門,對著我,狂吠。我怕我認,窩囊丟下行李,再用三步跳兩步走的騎呢步姿跑下樓梯,不知所措。待了好一會,吠聲止住了,似乎牠走往另一邊了,於是我放輕腳步,爬樓梯,準備用最敏捷的姿勢,竄進去。天啊,走了幾級樓梯才曉得狗仍在閘口。又是一輪亂吠。然後我又是窩囊的撒離。如是者又對峙了好幾分鐘(分明就是我在避……哪來的對峙。),終於救星出現。  送信純熟迅速送出的郵差叔叔緩緩步過來,瞥了我一眼,然後沿樓梯上去,推開閘門,進去了,不見狗吠。機不可失,於是連忙跟在後面。皮膚黝黑的郵差叔叔放下信件,不知從哪兒弄來一點吃的,丟進碗裡去,於是狗兒吃得起勁。

「這狗,很惡的嗎?」沒錯,我問。
「不要給牠的身形嚇倒,牠很乖,一定不咬人的。」
「但是,剛才牠吠得很狠啊。」
「不用怕,牠只是跟你打招呼罷了。」

半信半疑。

後來我外出買餸煮飯,回來的時候,牠又在門口。戰戰兢兢地登上樓梯,始見狗主坐在後面乘涼。放下心頭大石。這次狗兒沒有再吠,只是瞪大眼,盯著我。我不敢推開閘,又把對話跟狗主重覆一遍。

「這狗,很惡的嗎?」
「阿B只是很喜歡你罷了,你看看,牠在擺尾。進來吧。」

微微推門,側身步進。狗就撲上來,嗅我的屁股,以及我手中那袋食物。直至主人喝止。

上樓的時候,我摸摸自己被非禮的屁股和小腿,對狗的情緒,完全摸不著頭腦。什麼時候是發怒,什麼時候是亢奮,說實話,我分不清。

偏偏郊外地方,周圍都是狗。由索罟步行回模達,途中已經遇上幾頭了——或躺在路中心讓你屏氣凝神地繞路而過,或在某戶人家的閘口前發飆狂吠。我從不承認自己怕狗,起碼,有很多人甚至平時在街上遇到繫上狗帶的狗兒,還是非躲到另一邊不可呢。我可是能夠昂然從容在旁邊經過。不過經過這兩天與狗們相處的經驗,我終於可以很窩囊地承認,是的是的,我怕狗。不不不,更準確的形容是,我缺乏與狗兒共處的經驗,不懂得怎樣跟牠們相處就是了。

*

這一刻,樓下的阿B又在吠叫。嚴格來說,應該是因為聽見牠響亮的吠聲,我才開始寫你現在讀的這段字。阿B,狗一隻,乍看來跟島上甚至所有出現於鄉郊地方的同類都無分別。牠大份(不懂如何形容其大小——嗯,大概就是一般在鄉村遇見那種狗的那種大小)、白毛、耳朵及臉頰的毛髮則是棕色的。因為牠還在吠,所以我繼續寫著這些無聊甚至會把我的無知怯懦都暴露在空氣中的文字。阿B由樓下房東所養,職責毫無疑問就是守護這一幢三層村屋。要由沙灘旁的行人路往村屋走,得先登上一道約莫十級的樓梯,推開大概半個人高的矮閘,便是房東住處門口。通常,阿B會守在那道矮閘旁邊,有時會敵不過睡意躺在地上,有時會心不在焉走到另一邊抓癢。牠之所以吠,未必因為遇見什麼可疑人士。前天我特地走出露台觀看牠的一舉一動,發現牠一直朝碼頭那邊吠叫。聲音洪亮。我抬頭看,船剛泊岸。正以為阿B嗅覺如此靈敏,竟能遠距離嗅出主人的氣味來,怎知下船的只有一位阿伯,蹣跚走到士多那兒,就拐進了去,而阿B依然在吠。真不知道牠在吠什麼,是不是瞥見什麼聽見什麼只是愚魯的我無法敏感地察覺呢,搞不清楚。阿B跟所有狗一樣,都喜歡向同類吠叫。那夜尾隨金髮少女學生回來(她一家就住在我後面那座,整齊而雅致),少女養的兩頭小狗早早到沙灘迎接主人,回來的時候,就理所當然地跟阿B對吠,或曰打招呼(顯然我無法猜透牠們心裡所想),情況活像早上到街市買餸遇見彼此而駐足攀談的菲傭姐姐們。終於沒再吠了。大清早牠就在吠,也許又遇見了什麼雞毛蒜皮的小事。我揉揉睡眼,沒加理會,又繼續睡。

對於像阿B這樣的狗,我是羨慕而同情的。看看牠的身影在沙灘晃來晃去,看看牠慵懶地躺在地上午睡,看看牠著緊地跟別的狗兒在拌嘴,心生羨慕。多悠閒的生活啊。然而,當我每次在露台看到牠興高采烈的拉開矮閘,奔下樓梯,跳上行人路,朝著漫無邊際的大海吠叫時,心裡又不期然萌生憐憫。喔喔,有時牠還是會寂寞。

lamma01: 猶如異國

旅居模達。模達灣在南丫島的東面,比索罟灣還要東。要前來,基本上只有兩種方法。一,是從香港仔乘船,毋需半小時,就會到達。另一方法是從索罟灣那邊沿家樂徑走二十分鐘,經歷過數次上山下山後,就會到。好喜歡坐船。這種山寨經營的街渡服務,船不怎樣大,大概只能容納數十人(我常想知道有沒有哪一班會滿座——但似乎,是不可能的。)船會先停泊模達,然後再往索罟去。居於模達及索罟的人太少,是以你會發現,原來每天在船上遇見的臉孔,都差不多。每一次上船,你都會目睹類似的情景,乘客們幾乎都互相認識,會聚在一起聊天之餘,見面連招呼也不打一下。也對,他們根本就知道上船後會碰上彼此,刻意打招呼反而見外。

模達灣上的人、物,其實屈指可數——一家極其昂貴的海邊西餐廳(沒見過有顧客光顧,搞不懂它如何經營下去)、一間似乎沒有開門過的士多、一個處於下游的沙灘(也就是說囤積了許多的,垃圾)、六七間民居,僅此而已。呃,遺漏了,還有每家每戶都養狗,故此整個模達加起來可能有近十頭狗。住在這裡的,大多是外國人。其實難怪,唯有在這種無異於外國的環境,他們才會覺得自己能夠生存。外國人的房子大多真的跟在美加近郊滿目可見的外型很像。昨夜乘七時許的夜班船回來,兩個外國男人坐在後排,一會兒使勁撕著燒雞腿來咬,一會兒又打開了家庭裝薯片大嚼特嚼;金髮女子坐在右前方的長椅,翹著腿,在微弱的燈光下,讀著小說。另外還有十多歲的金髮少女伏在船中央的椅上,左手竭力按住功課不讓它被海風吹走,右手則在高速書寫。下船以後,金髮少女學生高喊了一句,兩秒後就有兩頭小狗邊吠著邊橫越沙灘,往主人奔跑。如此場景,教人幾乎忘掉自己還身在香港。

這幾天有點秋意,一早一晚,尤其明顯。吃過煮得不甚好吃的意粉,走到露台傾聽海浪拍岸的呼聲。忽然覺得這種感覺,彷彿似曾相識。對對對,好像回到了多倫多親戚的家裡去。沒錯那裡確實沒有海浪聲,但是空氣的溫度以至氣味,還有夜裡大自然傳來、無法用文字形容的響聲,都讓人憶起在多倫多的時光啊。於是我翻看自己的網誌,查看寫多倫多的那一段。

《靜好的 Toronto》 
這個時候我應該就在多倫多裡享受和暖的陽光吧,抑或我盤坐在舖了地氈的地上在看書呢。沒由來也沒先兆地湧來的思念一下子把我浸沒了。那時我住在姑姐表弟妹位於郊外的屋子,屋子比較偏僻所以很靜,附近除幾間同樣精緻的房子外甚麼也沒有,要外出只能倚靠私家車。幾乎有十多分鐘車程兩旁都鮮見建築物,兩旁或是舖滿小黃花,一望無際的青青草地,或是淡黃色的禾田。天空比蔚藍更蔚藍。雲很低很低而且層次豐富。下了車,穿過前園的小草地再踏上幾個梯級便是門口。甫進去左邊是個小客廳,放置一張白色的麻布沙發,旁邊的窗子讓明媚的陽光都折進來,所以我好喜愛在這看書。入口的右邊是個大衣櫃,而前面是通往地牢的樓梯。地牢沒有舖上地板所以踏上去會很冰冷。進門以後如果繞過小廳拐左的話會是一條窄長的走廊,走廊的盡頭有扇偌大的窗子,那時從窗子望出去是一片棕色的荒地,也許現在已建了不少小屋了。我會坐在窗子前的餐桌上邊吃早餐邊眺望窗外的景色,鳥會在低飛…… 
我過了兩個星期這樣的日子。被從外爬進來刺眼但和煦的陽光推醒,睜開眼睛然後到隔壁梳洗。沿樓梯與走廊走到廚房弄早餐。通常我會在小桌上找來幾片方包,放進多士焗爐裡烘一會兒,望著玻璃門裡面的方包,剛變色就可以了,不大軟不大硬剛剛好。我比較喜愛塗煉奶,雖然指尖不慎碰到的話會黏黏的。通常我會因受不住果醬的誘惑而多吃幾片多士。多可怕呢在香港我的早餐比起在多倫多少幾倍,但我仍然生存。除了吃多士我每個早上還會喝杯熱朱古力,一塊塊棉花糖裡洋溢著幸福的感覺。吃過早餐後我會看一會書,又或者開電腦悠閒地上上網寫寫東西。大概是中午的時份吧我們便會駕車探望祖父祖母,陪他們上茶樓吃點心。午後回家繼續懶懶地看書寫東西,入夜後吃姑姐煮好吃的晚飯。這樣便是一天了。當然我還記得有天嘗過乘車到不知名的僻靜地方,裡面原來是藝術村。有畫有玻璃工藝品有精緻的兩層小店。還有街尾那家連鎖式 Cafe Tim Hortons,濃香的咖啡和美味的Donuts都讓人難忘呢。
這壓根兒就是我在模達的生活,還是我不知不覺的把腦海中在多倫多的理想生活模樣複製在此實行呢。看來是後者。因為想起了多倫多,我突然想起了在那邊居住的親戚們。前一次去的時候,主要是探望祖父祖母。上一次去的時候,是出席祖母的喪禮。然後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隙縫裡,祖父也離開了。今天生日的表弟好像已經快要大學畢業了,在網上偷看他的照片才驚覺他現在好像黃貫中,也時髦了許多。另外兩個表妹這個九月也甫進大學,一個在McMaster,一個飛到別座城市(Quebec還是Ottawa呢),兩位姑姐要開始習慣沒有兒女在身邊的孤獨感。還有年紀最小的堂弟,差不多要上中學了吧。最近他在FB跟我say hello,但我太睏又忽略了。呼,原來時間過得這樣快。一切都無復最初的模樣了。

為何我會獨個兒在模達想起了那麼多呢。原來當時間和空間偏離原來軌跡,會讓人無緣無故地胡思亂想的。在多倫多如是,在模達也如是。


Monday, September 17, 2012

lamma00: 過渡青春

對南丫島向來有種情意結,深種心底。

去年年底,一星期胡亂在小城四處遊走,其中一天,目的地正是南丫。在榕樹灣那邊下船,隨意晃盪。在某小店吃過 Kebab,然後啟程往索罟灣。這路線不知在旅遊書讀過多少遍,只是一直提不起勁自己走一遍。走了一會兒,拐個彎,沿路上山,只會一窺風車風采。一路走來,汗流浹背,為了那看似存在於未來的明媚風光,只得低著頭,繼續攀山。終於抵達風車底。由下至上仰望那龐然巨物,失真之餘,又覺有所缺欠。於是又沿旁邊小徑攀山,一步一步,踏著前人的足印,走那條顯然由人走出來的路,上山。如是者登上最高點,驀然回首,跟風車呈遙遙相對。丟下行裝,恣意躺在草坡上,凝望白雲如走馬燈般的流動軌跡,聆聽風車沒頭沒腦地旋轉的響聲,胡思亂想,竟過了半個下午。緊追陽光的尾巴,徐徐下山,路經洪聖爺灣,踏過蜿蜒曲折的步徑,賞過含蓄靜好的海岸風景,又再次進入叢林小徑。繼續邁步,前方逐漸傳來充滿異國風情的外文歌。不久後臨到一個岔口。路口是一家小店,擺了幾張桌椅,有束著頭巾的中年婦人用塔羅牌占卜。店外豎起路牌,指示往索罟灣的路途。另一邊,則往蘆鬚城 。沿路下坡,撥開樹叢,瞥見了海,以及遠方的漁排。拐個大彎,跨過了筆直的橋,路過天后宮,終於進入了索罟灣大街。滿街都是海鮮酒家,以及售賣魚翅啊花膠啊魚肚啊的店舖。閒逛了一會,瞥瞥手機,始發現船差不多要開出了,錯過這班,要等上個多小時。於是只好加緊腳步,朝碼頭趕去,跳上了船,就此匆匆告別南丫島。

回程的船上,因為疲累,睡著了。夢裡不停幻想自己住在島上,不是每逢假日便繁囂一如鬧市的榕樹灣,而是旅程末站的索罟灣,又或是中途指示牌上所示的那些蘆鬚城東澳模達。這些地名都陌生,只是我只想找個地方沒太多人,靜靜地逗留一會。默默看海,悄悄生活。夢裡還開始有一把稍為現實理性的聲音旁述說,居於這些地方其實也不算太不便啊,坐船回到港島市區才半小時。如果跟自己喜歡的人住在這裡,多好啊。每逢假日,就回到原來的城市去,陪伴家人。然後下一個星期之始,又回來。小小的房子,最好在海邊,有露台,不然有一張偌大的窗子,讓海風夾著陽光傾倒進來,也很不錯。是的是的,都想遠了。不過既是夢裡幻想,想遠一點,又何妨。

後來,在某個寂靜的夜裡,想起一齣曾經好喜歡的電視劇,港台製作的。在網上搜尋了好一會,終於發現了。名為《過渡青春》,2006 年播映的,距今原來已是六年跨度。其實那是堪比Y2K系列的老套青春劇。女主角是個刁蠻女生,一次失戀後,就跟好友交換了房子,她住進了南丫島,看守一家老舊的士多。好友則住到市區裡去。然後,理所當然地,女孩在那個閃閃亮亮的悠長暑假裡,遇見了許多的人和事。由最初的不適應甚至厭惡後悔,變成後來的依依不捨……還有順理成章地邂逅了一個當農夫的年青男生,展開了一段似有還無、像霧又像花的感情。

那年暑假,我每周準時盤膝坐在電視機前面,受那屬於青春的閃爍畫面感動。感動,也許因為這種生活是我所嚮往的,更是我未曾想像過的。大概就從那時起,短期(甚至長期)島居這個念頭,就化成種子埋藏心底。去年年底的島遊催生種子發芽,再後來,忽爾今夏,我在偌大的窗前寫著這段文字,窗外是最寧靜的海。

早安,南丫。



Friday, September 14, 2012

網絡私奔

突然想起一個女生。好像久久沒聽聞過她的近況了。於是在 Facebook 裡搜尋其名字,卻不得要領。人間蒸發了。通常出現這個情況,不是因為生活遇上重大打撃,便是因為某些原因而刻意隱形。轉轉腦筋,輸入其男友的名字,反而找到了。但對上一次的 update 日期,已是幾個月前。這種故事,耐人尋味。

猛然想起年初打算做過的那個什麼愛情研究,當中也問過她。

*

A小姐

In a relationship
四個月

關於 Profile Pic:

「我們倆會使用同一張合照作profile pic,並會定期更換,目的只是想在FB聊天的時候會看見彼此的臉。」

關於 Relationship status:

「他說自己喜愛低調,所以最初不願公開,其實我也沒什麼所謂。直至後來有女生在Facebook flirt他。(當真?)好的,是我這樣認為,他說那女生只是朋友一個。另一方面,班上又有男生在追求我,無論我如何花盡唇舌解釋自己已有男友,他還是不相信,於是便把心一橫公在Facebook公開Relationship status了。(聽起來好像是你的一廂情願。)其實我們有點像交換條件。在此之前我常想跟他分手,因為自覺自己配不起他。於是他就提出,不如我們還是公開status,公開以後就不要再轉回Single了。這個說法或者有點幼稚,但我倆的確視對方為結婚對象,且已有明確具體的計劃。所以,也許我們真的不需要再轉Status了,你或者會笑我幼稚,但我就是相信。
*

然後,兩人同時消失了。這現象,是為網絡私奔 (virtual elopement)。




P.S. 不用查了,那個學術名詞是胡扯的。


*

0918後記:

邪門。在我寫完這篇文章後翌日,私奔者竟然重現人間。

Well.


Thursday, September 13, 2012

平靜前夕的風暴

這幾天聽到了好些故事。從幼稚園同學,從小學同學,從同事。從偷聽路人對話。從中編織成許多想法,許多省思。也正面碰上一些打擊——斷斷續續都是那種。所以還是路漫漫。所以還是不要把自己想得太偉大。缺欠的,比擁有的,多出太多。只得自此作為鞭策自己繼續往前走的標記。是的是的,是時候要在這方面成長了,當小聰明、小玩意再騙不到多少(心清眼亮的)人時。

帶著這些構想,這些迷思,這些矛盾,這些不安,去南丫島居住。當然我並沒奢求幾天島居可以扶乩出明確答案。但是,如果我能夠趁這段時間好好靜下來,讀兩本書,重拾寫作的步伐,甚至能夠審視自身,觸碰日後邁步的方向,這樣,聽起來還不錯。

轉眼已是九月中旬。身心俱疲。經歷了的事情,多不勝數;有時間積累沉澱的,卻是少之又少。遺忘的,便是遺憾,便是永遠無法翻身拾回的記憶碎片。故此,假如在島上能夠好好回想這幾月來發生過的事,也不錯。

累了,不知所言,就此停筆。

Monday, September 10, 2012

係人係鬼 你要認出



又一個星期天。你安坐家中,盤膝而坐,翻開報章,發現了這篇文章。你心想,又來了。又是關於立法會選舉,又是什麼超級區議會、配票、比例代表制。是的,甚至不必讀下去,你都能料到文章會寫什麼。你把報章擱在一旁,開始翻揭選舉事務處寄來的候選人簡介,厚得像本雜誌。眼花撩亂。讀著候選人的政綱,你開始納悶。上面所寫的,都差不多。來來去去都是那幾組字詞在對調,頂多是稍稍增刪一些枝節而已,大意就是——守護價值,改善民生。由第一頁一直讀到第十九頁,你頭腦昏脹。這一刻,你思緒紊亂。


亂,是這屆立法會選舉的特色。選舉論壇上,候選人聲浪重疊;大街小巷上,五色旗海飄揚。之所以亂,客觀原因固然是因為議席增加,促使更多人走出來參選。盤踞政治光譜上不同位置的建制派、民主派,無不覬覦新增出來的議席,僧多粥少,陷入混亂,無可避免。然而,這屆選舉之亂,卻絕非僅僅因為參選人多。對於好些思想簡單的選民(如我)來說,選舉之亂,在於候選人身分的混雜。是的,在以往的投票日,下決定不怎樣難,畢竟我們能夠輕易分辨哪些是人,哪一些,是牛鬼蛇神,然後要投哪邊,就悉隨尊便。但這一屆,情況有變。

在我們眼前的,不再是一場清晰無比、「人vs.鬼」的戰爭。就算我們閉上雙眼,心裏依然明瞭哪些議員只憑梁心做事,曉得哪些議員對一國一制的信念堅定無比,清楚哪些議員只懂成功爭取將蹲廁改成坐廁,但睜開眼睛,局勢依然混亂,只因,人打人,鬼打鬼——有泛民主派政黨內訌分裂,互相指摘一路向西環;有建制派以反對派自詡,吃老本標榜其黨敢於說不,甚至開始攻擊比自己站前了五十步的政黨是保皇黨。事情發展至此,民主派看來不再單純,候選人似乎都摻雜了不同程度的「中國特色」;建制派又似乎營造了不怎麼妖魔的形象,甚至還增添了「民主成分」。

我們可以怎樣認出?

在電視熒幕前凝視各黨派候選人唇槍舌劍,肆意攻擊與自己名單票源相近的對手(哪管屬於同一陣營),我們不禁怔住了。加上政綱、口號上的類同,甚至如出一轍,選民就更混淆:邊個係人?邊個係鬼?我們可以怎樣認出?是不是應該不好去投票了?

對於尊貴立法會議員的人鬼面貌,我另有一番體會。自認膚淺,中學時代,一直對議員有種美好的想像。無論立場取態如何相異,他們也應該是有思考、有良知的人吧。我愧於承認自己有過恁地稚嫩無知的念頭。這種對立法會議員的刻板想像,在我念大學的時候徹底打破。三年前,因為實習的緣故,踏進立法會採訪。第一次出席的會議是場公聽會,邀請了民間團體與會發表意見。民間團體嘛,滿腔怒氣,言辭不免激動,結果有人被逐離場。那情緒激動的市民步離會議廳時不慎絆倒,然後某議員(患渴睡症那位)竟然第一時間反應:「抵你仆啦」。坐在記者席的我,被震撼教育。這就是我們的尊貴議員。

數月後,小城迎來另一場風波。立法會需連續兩天表決議案。會外萬人集會,泛民議員負隅頑抗,建制議員一如所料的化身投票機器。掛著記者證的我趁著小休時間在議事廳外走廊隨意踱步,怎料卻偷聽得幾位議員圍成一圈,商量明天打高爾夫球一事。這一役,名為「反高鐵」。是的,會外萬人聚集施壓,會內議員卻想盡快表決,盡早放人讓他們享受高球之樂。我連連吐了幾句髒話後才意識到,自己的激動源於無知。是的,在此之前,我未看清這群身穿筆挺西裝的牛鬼蛇神的猙獰面目。我們的議員、選票上的候選人,有人,有鬼,乍眼看來不易認出,但只要你花一點心神仔細端詳,妖魔鬼怪自會露出原形。

網上翻看議員發言紀錄

要分辨人鬼,倒不用請教司徒法正。你可以做的,是在網上看看現任議員們的發言(Sorry,有些議員你可能找不到他的發言片段,太罕見珍貴了),翻翻他們於重要議案,如回購領匯、捍衛新聞自由等的表決結果(有有心人已在網上整理了並製成圖表),甚至是用批評思維審視他們的政綱……是的,他們所寫的所謂民生政策,核心價值,都差不多,但仔細拜讀,字裏行間,你會開始發現,有哪些所謂政綱原是無稽之談,又有哪些核心議題,原來得個講字。我知道,你會說,投張票,幹啥要做那麼多?我又不是蔡子強馬嶽沈旭暉,選議員跟選港姐,都只是投一張票罷了(噢,Sorry。後者我們還是爭取2013再普選好了),傻的嗎?

用選票決定自己的命運

我們要站出來,心清眼亮地投票,為的,不僅因為要行使所謂的公民權利,而是因為我們對現況不滿!你知道嗎?上面所述的高球議員、「抵你仆」議員,都沒有參加是次選舉。呃,不是因為他們終於認清「禮義廉」後的第四個字,而是因為他們自.動.當.選了!這說明什麼?我們身處的,仍是一個充滿不公的社會。貧富懸殊、地產霸權、功能組別、新聞自由無休止縮小……這些不單是報章標題,更是你我每日生活的寫照。我們每一位,不滿的有許多,擁有的力量卻可憐地少。除了穿上黑衣步往政總形成龐大黑影、在facebook簽聯署、為友人的熱血status讚好、甚至高唱「如果命運能選擇」外,幾乎就只剩下選票。「如果命運能選擇」不止是歌詞,我們確實能夠用選票,決定自己的命運。

你知道嗎?這幾星期於城裏各處舉行的盂蘭勝會,為的,正是把厲鬼們送返鬼門關裏去。這個農曆七月,我們終可應節,用手中選票,把一眾牛鬼蛇神通通趕走,從而改變社會,監察政府施政。時局在變,形勢混亂,但命運,掌握在我們手中。

又一個星期天。你安坐家中,盤膝而坐,翻開報章,發現了這篇文章。你心想,又來了。又是關於立法會選舉。甚至不必讀下去,你都能料到文章會寫什麼。你渴望改變,但同樣明瞭,社會不因你在冷氣房間呢喃幾句就會改變。你揉一揉惺忪睡眼,還是決定動身,用選票表明自己的立場。

香港人,票站見。


刊於2012年香港立法會選舉日 09-09-2012 /明報星期日生活 003 版。

 

webpage tracking stats
PlayStation 2 G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