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12, 2014

朋友,我當你一_朋友



「人生於世上有幾個知己」——大家不妨數數指頭,仔細想一下,你究竟有幾多個朋友?

這個問題,以往不大好答。原因有二:

(一)人的記憶有限,一時之間,要記起每一張跟自己稔熟的臉孔,注定是難題;

(二)「知己」、「朋友」這類字眼,從來沒有清晰定義——可以共赴患難絕望裡緊握我手的、曾共渡患難日子總有樂趣的,肯定份屬好友,但其他呢?曾經並肩看過演唱會的、平日碰面會互相微笑點頭的,又算不算?基於以上兩點,文首由肥媽唱出來的這條問題,向來沒有一定答案。

直至近年社交媒體出現。facebook的盛行,令「好友」不再是遙遠而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個具體並實際的數字。就算我們記性再差,只要捽捽電話,不消一刻就會知道自己(的facebook上)總共有多少「好友」。有了社交媒體,我們甚至不用再擔心自己會遺忘朋友的生日,又或錯過他們生活中的零碎片段——只要順從指示,準時寫句「Happy birthday」,慷慨給profile picture讚個好,那麼「好友」既收到自己的小小心意,我們也自覺盡了朋友的本分。如此,絕對是皆大歡喜。

但問題是,每天在(facebook)時間線上跟你我擦身而過,甚至看似同呼同吸的「好友」們,真的算是我們的朋友嗎?許多人都愛唱陳奕迅的《最佳損友》——在這個世代,還在堅持「朋友,我當你一世朋友」,無疑是痴人說夢;但我們又是否應該委曲求全,默默接受「朋友,我當你一秒朋友」(然後下一秒又忘記了)的好友關係?一部部的智能電話、一個個的社交平台,究竟是拉近了我們和好友之間的距離,抑或令彼此之間從此隔著無可踰越的距離?朋友越來越多,知己越來越少,又是好現象嗎?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一年級生Gloria第一時間舉手反對。升上大學不久的她發覺,無論是同代人還是自己,與朋友的關係,都隨著科技的普及,而變得逐漸疏離。也許大家的交流,都比往日更加頻繁;透過社交媒體,友儕間對彼此的生活軌跡,也變得更瞭如指掌。但與此同時,關係的厚度,卻開始大不如前——快樂時想朋友替你高興?換來的可能是WhatsApp的拍掌符號;明明人人心裡都有悶極欲吐的心情,但大家都情願在社交平台跟大眾作廣播式分享,就算難得見面,也個個在凝視手機屏幕,用冰冷的科技來維繫熱暖的人情。若時代逼使我們用訊息代替問候,以讚好取代擁抱,那麼「友誼」這兩個字,究竟還應如何定義?

Gloria於是貫徹人類學的精神,走入田野,由自己出發,身體力行,嘗試挽救因為時代變遷而變得脆弱的友情。廚藝不精的她,先跟要好的中學同學約定,每兩星期輪流下廚,跟朋友舉起回憶佳釀的甜美——從而一邊學習如何為友情付出,一邊嘗試讓彼此關係,盛載更多共同經歷。認識新朋友的時候,Gloria拒絕跟大隊,單純地行街、睇戲、食飯,反而跟新朋友把臂同遊,漫步社區,到朋友喜歡的公園並肩乘涼,造訪她平日最愛逛的小店,跟「睇住佢大」的街坊攀談,藉以從更貼身、更透徹的角度,來認識這位新朋友。

另一方面,Gloria又模仿長輩,用舊時代的方式,來維繫新時代的朋友關係 —— 大夥兒聚會唱K,與其用智能電話拍攝合照,加入相差無幾的濾鏡效果,再用半秒鐘上載面書「呃like」,不如反璞歸真,改用菲林,然後一起約定下次見面的時候,欣賞沖曬好的照片?與其在WhatsApp花(極大量的)時間約日子見面,倒不如現在就約定下次的時間、日期、地點,希望大家信守承諾,不見不散,別再臨時用「Sorry,我要遲少少」作藉口,讓朋友等完又等?

舊時代的溝通方式,究竟還是否適用於這個年頭?結果也許並不要緊。更重要的,是活於這個時代的大家,如何看待友誼?眾所周知,科技對人際關係的影響,從來並非絕對,也互為辯證;然而,到大時大節才單靠兩個表情符號、三句Happy birthday來維繫友情,卻肯定是時代逼我們染上的惡習。與其在下雨天掛念從前,在深夜慨嘆朋友仔感情如何天真,何不學效Gloria,由自己做起,改變習慣,尋回「的確好極」的真正朋友?

也許我們不用拘泥於「人生於世上有幾個知己」這種注定沒有答案的問題,卻要撫心自問 —— 朋友,我當你一秒朋友?還是一世朋友?


原文《網上交友=真的有?》刊於08-05-2014《都市日報》,加長版刊於《主場新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webpage tracking stats
PlayStation 2 G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