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20, 2012

說到尾我們不過在逃避


慵懶的周日午後,一邊練習左右互搏,一邊看著蒼井優的這齣電影。本來有很多別的無聊東西想寫,但這一刻,我還是想花點時間,寫這齣戲。原因很簡單:

我被這小品故事觸動了。

故事情節簡單:一個女孩,因為一些事情,被冤枉,留了案底。重獲自由後,被外人厭棄,又跟家人生了齟齬,於是立志存滿一百萬日圓以後,就自己搬出去,去一個沒人認識自己的地方靜靜生活,尋找幸福,從而令自己更加堅強。辛勤工作後,這個整天掛著苦瓜臉的女孩真的開展了流浪的旅程。在每一次地方存滿一百萬圓,就離開,往下一處去。就這樣。情節大概你也能料到,不外乎在異鄉遇見一些有趣的事物,或是邂逅一些特別的人,發展了一些似有還無的關係。可我想說的不是這些,而是關於,

流浪的意義。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或者都會聽聞過像片中女角一樣的故事。拋開一切,隨著自己的心意,或曰夢想,恣意流離、飄盪。道聽塗說的這些故事,總是再添三分色彩、五分傳奇,教人心癢難耐的默唸:我也得撇下一切追夢,體驗生活,尋找自我,云云。是的,是的,我們都聽過這種說話,受過這種堅決的眼神、語氣所感動,甚至乎,也曾亢奮地說過這番話。戲中的蒼井優,行為雖然有型不羈,但她的心卻一直嚴嚴地憋住什麼,一直沒能抒發。到了旅程的第三站,她邂逅了一個男生。彼此互有好感。在咖啡室裡,蒼井優把自己的故事一五一十的傾吐。男生聽畢,就問:「你所做的,是為尋找自我嗎?」「我並不想尋找自我,因為討厭的過去,並不會因此而不存在。我很清楚,我的旅程,其實是種逃避。」女孩低著頭,默默地說。

有時我們不得不坦承自己只是在逃避。

有些人用旅程,用夢想來逃避。有些人將逃避的養份喝進肚子裡,一舉手一投足,以為自己所作的落落大方,以為自己所作的對事情,對關係都最好,但原來不。蒼井優在戲裡的一段獨白,我很喜歡。「我一直以為自己很堅強,但後來我發現自己根本不是這樣。不管是對家人還是情人,我一直以為能夠長久的秘訣,就是不說出最重要的事,只要很乖順,偶爾敷衍微笑,就可以很平順的過下去。不知不覺中變得什麼都不說,是件很不幸的事。」

我們總是在逃避。

蒼井優在戲裡每次只要存滿一百萬圓,就會立時離開,朝下一個目的地進發。看似瀟灑的舉動,原因其實是避免自己跟那個地方,那裡的人建立關係、發生感情,從而令自己得以一直抽離下去。而這種想法,歸根究柢,也是另一種形式的逃避。逃避的,是別離的痛。一直抽離,把自己藏在冰山裡,離開時就沒有太大感覺。一旦在這裡留了什麼,轉身邁步就有所牽絆,甚至因而被撕裂。

有時我們本末倒置地用逃避來免卻逃避的痛苦。

「我覺得只要相遇,就會別離。就是因為害怕別離,我才會故意逞強。不過現在我才發現,原來我們是為了相遇而別離。就算跟喜歡的人別離,也不用傷心流淚。」這是戲裡蒼井優的想法。很合乎常理,道理也顯淺,但要實行,我們常藉故逃避。

電影的結局,在此省略了。因為我想在這裡鄭重地向大家推介這齣戲。靜靜的,慢慢的,淡淡的,但會悄悄地撼動心靈。

Tuesday, February 14, 2012

高科技之戀I — Facebook上的那些情侶們


刪節版刊於:iQuest 格思 情人節特輯 — 愛是永不止息


2:08am — 默然安坐連鎖快餐店裡的角落,一邊咬著吸管,一邊盯著發光的電腦螢幕。本打算全神貫注地寫文章,但寫著寫著,又不慎走神,改為觀察那些情侶們的一舉一動。這肯定不是什麼偷窺,因為這幾對戀人所作的一切,或親熱,或吵鬧,都是恁地旁若無人。因為好奇,因為無聊,我關上了原來的Word文件,把全副精力轉為鑽研他們的對話和行為:

情侶A拍拖已有三載,本相識於大學校園,畢業後置身截然不同的環境工作,齟齬漸生,已處決裂邊緣。這個晚上,兩人在眾目睽睽下吵了一場,女方臨離開前甚至向圍觀的人拋下一句:「He’s such a liar!」

情侶B愛得難離難捨,肆無忌憚地親熱,歷時5分19秒。

情侶C尚處曖昧階段,各自以用意不明的言辭試探對方。

情侶D置身冷戰之中,既互不理睬,又刻意跟周遭的異性朋友聊天從而打撃對方。


無休止的愛情戲

很富戲劇性吧?這種男女感情上的悲歡離合確實每天在Facebook上演。對,是Facebook。這家快餐店裡其實沒什麼情侶,剛才描述的,完全在Facebook世界裡發生。這四對情侶全是我的「朋友」,但基本上我並不太認識他們。我所知悉的,有關他們的種種,不過是在Facebook窺視得來:A女剛在自己的Status上寫上「He’s such a liar!」,並tag了A男;B男剛剛把兩人接吻的自拍片段放在網上公諸同好;C男C女的Wall上滿是對方的曖昧字句,或歌詞;D男D女各自公開地跟異性在網上談笑……難為觀眾如我,剛逃離了《缺宅男女》的愛情五角戀,一回到電腦前又被迫多欣賞幾場愛情戲。

心裡時常萌生「unfriend」這種朋友的衝動,不是完全因為特別討厭這些人,而是厭倦這種把私人生活徹底與陌生人「分享」的傾向 — 你倆親熱吵架都是自己的事,關上家門做什麼外人都管不了,但又何必要在每家每戶門前上演?歸根究柢,我懷疑,這些情侶們如此熱衷於將一段關係裸裎人前,原因除了因為情感上的利益(甜蜜時希望別人多按兩次Like,以表祝福;委屈時也希望多按兩次Like,抱打不平),更因為不同人對於Facebook這個地方的詮釋、認知都有差別。

通常在主流媒體的報道中,Facebook會被簡略歸類為網上社交平台,而事實上若要更精準的說法,它更像一種法國哲學家Henri Lefebvre提出的社交空間(Social space)。之所以以「空間」來取代「平台」一詞,全因前者蘊含被不同方法詮釋、使用的可能。不同的空間,例如街道、急症室、名店門前等,在不同人的眼中都有分別。這種認知上的差異,因而造成使用上的分歧,而Facebook的情況正正如此:有人視之為眾人圍觀的廣場中心,有人則當作私人座廁。相較上述那些實質存在的空間,它的「用途」更曖昧 — 醫院、戲院起碼會有守規,有人維持秩序,但Facebook嘛,根本從來沒有人為這裡定下明確的用途,也沒人管理,在上面發生的事自然包羅萬有。

為此,我用Facebook諮詢了好些正在In a Relationship的朋友,以了解他們與另一半在Facebook的「關係」,以至這工具在其感情上所扮演的角色。將他們的分享都整理歸納過後,我選取了一些頗富意義的談話內容,蔽去事主名字,然後在此分享。


「最好還是免招妒忌。」

H小姐 In a Relationship 半年
「當我男友還在追求我的時候,FB對他來說可算是個很棒的stalking info centre。在一起後,我倆都很少post一些甜言蜜語在對方的版上,甚至連上載合照也避免了。原因不是不想分享愛,也不是故意裝作低調,而是覺得我們之間的愛跟甜蜜,彼此知道就好了,免得招人妒忌。」
E先生 In a Relationship 一年
「其實很少用Facebook來說什麼甜言蜜語,因為我實在不想全世界都知悉我倆的interaction,這是我們的私隱。」
C小姐 In a Relationship 四年半
「我們很少在面書溝通,但有時候看到有人在面書中公開對女朋友說肉麻的説話,就會觸動神經抱怨自己的男朋友為何不會這樣做,儘管我其實並不是真的喜歡高調。」
他們明顯都不是之前所提及的那些情侶,並不會恣意地把兩人之間發生的一切搬上舞台。可是兩人抱持的原因,又稍有差別。E先生純粹以私隱角度考慮,以空間為喻,他的說話可解讀成「枕頭耳語又怎會在Times Square門外大聲朗讀?」事實上,我發現許多男生都像E先生般傾向低調,原因或有差異,但無論如何也請他們留意C小姐的話 — Facebook這種社交空間特別容易引起比較,尤其在大時大節 — 就像有女生會在年宵中、在倒數人潮中瞥到某男生跪地求婚深受感動,繼而突然不滿眼前人不夠浪漫不羈。

至於H小姐,低調的主因則是免得招人妒忌。這論點頗為有趣,因為後來我又跟一些人談過,他們之所以在Facebook公開關係,目的是讓身邊朋友們替自己高興。看起來有點矛盾?不妨這樣理解:無論我們做任何決定,身邊人,無論朋友抑或外人,意見都會有所分歧,H小姐看重的,是反對的那些人,而公開戀情以求祝福的,眼中主要是那些贊成自己的人。不過根據美國一間大學的研究,頻繁使用Facebook的人,會較妒忌身邊的朋友,如此看來,H小姐的想法也有其道理。或許我可以這樣總結:請事先有心理準備,你的「朋友」當中,祝福和眼紅的,總是同時存在。若承受不了,或不欲傷害他人,可學習H小姐。


人海中對號入座

V小姐 In a Relationship 四年
「在Facebook「曬命」和「宣示主權」的舉動,以前比較多,但後來我們都小心點了,因為這地方比較公共嘛……是被迫公共的,我想。況且我們也不太想為其他人提供太多飯後話題,或令朋友們沒胃口 — 有些人時常在FB打情罵俏,又把耳語公開化,實在太噁心、太attention seeking。所以我認為,只要偶然來點低調但有閃光的status,就已經足夠。」
N小姐 In a Relationship 五個月
「在Facebook上,應該沒有人能夠看得出他就是我的男朋友。倒是在曖昧時期,我們會各自用Facebook去作出暗示。例如共同經歷了一些事情後,他會分享一些歌曲,雖然沒指名道姓,我也很快能夠對號入座,然後又分享另一首曲子作為回應。」
古今中外多少愛情電影,都以男女主角在流動人潮之中對望彼此,「你眼中有我,我眼中有你」,作為完美終結。若在銅鑼灣街頭這樣做,大概兩人都會被過於洶湧吞噬沖走,從此兩不相見,也於是許多人都將這種浪漫的情節轉移網上發生。V小姐提到兩個很有趣的詞彙:「曬命」和「宣示主權」。先說前者,無論是將情人節所收的花束拍照上載,抑或是那些「一年了 ♥」這類肉麻status,甚少情侶會承認自己所作的是為了炫耀。他們大多會用「向對方傳情達意」來為自己開解。然而,若單單是要讓他知道的話,又何必用Facebook傳話呢?當然也有人會辯說,這其實是在眾人面前如對方的一種肯定,又或欣賞,性質跟私人訊息稍有分別。若然如此我們就更必須問:為什麼我們非要借助別人來對自己,對情人,對這段關係予以肯定不可?除此以外,我也會用另一個更為齷齪的原因來忖度情侶間的炫耀行為:「宣示主權」。這說法看起來很誇張,但背後的心態,其實也合乎常理。關於Facebook上的「主權爭議」,由於事關重大,我會嘗試另文再議。

回到Facebook空間的主題。不論是N小姐的歌曲傳情,抑或是V小姐的閃光status,目的都只有一個,在「公共」空間中闢出一片「私人」領地,讓兩口子互相凝視。這算是一種相對安全的做法 — 不會擾亂「公眾」場所的秩序,同時又能表達私人情感。而這做法恰好表達了許多Facebook使用者對於這空間的理解 — 永遠在公共與私人之間徘徊掙扎。我們需要留意的是,這種情感表達,會因其語焉不詳而易於推搪,也會因其曖昧不明而惹起誤會 — 也難怪,沒有說明對像,抽象朦朧的訊息,自然讓太多人對號入座,揣情、誤會在此難免。R小姐以下的例子說明一切……

R小姐 In a Relationship 六年
「起初都會貪新鮮的留下幾句status,或一些說話,只是後來發現有太多無痛癢的人為此問長問短,或加插許多自以為是的意見。最初我所寫的可能是想給某人看,但卻引來許多不必要的回應,比如「你沒事嘛?What happened?」或令對方不快,或把事情變得更複雜。於是我漸漸都沒再用這東西來傳情了。另外就是,有時我和他Facebook各自結交了新的異性朋友,聊上幾句,留了幾次言,對方便會察覺,甚至產生誤會。我們已經為此吵個不少次。所以,Facebook在我倆的關係上,就只會製造混亂。」

「幸福得想炫耀一下」

我身邊也不全是抗拒Facebook的情侶,有些也不介意把戀情公諸於世:

A小姐 In a Relationship 四個月
「我們倆會使用同一張合照作profile pic,並會定期更換,目的只是想在FB聊天的時候會看見彼此的臉。」
N先生 In a Relationship 七個月
「我們愛在Facebook互相分享,甚至會刻意tag對方的名字。另外我會使用Close friends功能,她在上面的一舉一動我都會看見。我們雖然會上載合照,但目的其實只是為維持profile的五張相上有至少一張是合照。(不刻意避諱嗎?)總有些時候,心裡真的覺得很幸福,還是會想炫耀一下,哈,現在回看這些status也真的有點太肉麻!」
N先生和A小姐的共通點是,兩人均有在Facebook 公開另一半的身份,同時也會把兩人的合照上載。我細心查看了N先生的Profile,除了發現他的「五張相中有一張是合照」政策所言非虛外,也察見了他與女友分享的訊息。在發佈分享一段歌手MV時,他會tag女友的名字,並寫了短句去解釋分享的原因:「歌詞描述我心情」。而有趣地,縱然這訊息公諸於世,但按下Like讚好的人只有其女友一個 — 顯然大家都知情識趣。至於這種分享方式孰好孰壞,其實也應該只有當事人熟知。哪怕旁人覺得這太肉麻吃不消,但若兩人權衡輕重後覺得沒問題,那就是他們的事。起碼對於N先生而言,這種分享方式就很方便 — 因為他倆現正分隔兩地。


結語:只要清楚遊戲規則

縱然談了那麼多,我並不打算下一個定論,為Facebook於關係上的應用畫下一道清楚界線,因為界線根本不可能存在。每一對情侶,因應彼此關係、經歷、性格,以至身邊朋友、環境的差異,都會對這界線的認知上有所分別。問題只在於,你有沒有跟另一半談及自己的認知,以及瞭解對方的期許以及掣肘。如果你還未了解,那就別在大庭廣眾面前忽爾向她求婚,並以為她會淚流披面的答應。因為這種因認知落差而引伸的行為,可能會嚇跑甚至惹怒對方,令你落得守在原地抵著面面相覦的尷尬及遭(暗中)嘲笑的下場。關於Facebook於關係上的應用,另一需要考慮的,你是否已經透徹了解在這空間發生的所有可能性、每一個細微舉動所延伸的含意,以及其導致的後果?唯要清楚遊戲的一切規則,你才有可能從中獲取什麼,正如我離開快餐店時終於看見一對情侶在另一角落依偎:假如現場沒有小孩、情侶的長輩、好事之徒……而他們又無懼被攝入手機鏡頭,被人在Youtube評頭品足的話,他倆確實應該繼續親熱。

不過,若然要顧及那麼多,我寧可回家。

*


下期預告:高科技之戀II — 公開不公開(Relationship Status)?

Thursday, February 09, 2012

下定決心,不回頭,灑脫地,走。

Thursday, February 02, 2012

花布街


利來呢絨行老闆陳申先生:

那天來訪,你剛好跟做布料經紀的行家在攀談,於是我站在旁邊四圍張望。你的布舖不算大,大概可以容納八九個人。布疋像硬皮的書冊般並排於架上豎立,有藍灰黑並各種不同的紋狀色樣,乍看統統一樣,探頭端詳才曉得各有不同。跟兩旁的賣絲綢疋頭的布舖不同,你的舖售賣的是呢絨西裝布料,沒怎樣色彩斑爛,卻顯來嚴肅整齊。然後我們開始傾談。你搖搖頭說現在生意比以前在花布街的時候少得多了。花布街?我問。你回答說花布街即永安街,以前整條永安街都是賣布的,所以才有花布街的稱號。那時的西裝可不怎樣便宜,動輒便是一個打工仔半個月的收入。家家戶戶的衣櫃卻起碼會有一套西裝,而且珍而重之,待赴喜宴的時候就拿出來穿上,免得失禮人前。所以生意頗為興旺。最高峰的時候,呢絨行整整七層樓高,下面固然就是賣布的,而上面幾層就全都用作擺貨之用。怎料後來政府要將永安街並附近的機利文街、同文街拆掉,原址興建中環中心,就沒法子,你說。政府要城市發展,也沒什麼方法吧,唯有接受,縱然你還是為了這件事弄得幾晚徹夜無眠。要搬離自己棲身的環境,再融入一個陌生未知的地方,你的鬱抑實在理所當然。然後談著談著,你從抽屜一個厚重的文件夾中掏出一封經已被捏得皺巴巴的信,一封當時土地發展公司寄來通知你即將被安置於西港城的信。算哪門子的安置呢我猜想你心裡必然在呢喃。起初你也許以為,作為花布街布舖的業主,該比租戶們優先挑選西港城的舖位吧。怎料管理公司卻要用抽籤的方式決定,你感到憤憤不平。布舖現在身處的西港城,外面是頗為精巧沒錯,但一進去就彷彿另一個世界。

遊人只有小貓三兩隻,多是外國遊客,他們視這座被市建局稱為「傳統行業及手工藝中心」為旅程景點,無異於山頂或主題公園的景點。閒逛二樓的布舖時他們大多會用用好奇的目光投在那些形形色色的布料上,那種目光,就如同他們在文化博物館端詳展品一樣。陳先生,你的布舖彷彿被迫成為那被活化的博物館裡面其中一件展品。你又說,搬進西港城以後,生意就大不如前,也沒法子,由街鋪變成商場鋪,人流就驟降固然不足為奇,況且你的鋪還要在二樓,除非是刻意去尋寶的客人,否則該沒太多的人無故路過吧。這種荒涼,與從在花布街的時候相比,你看在眼內,不無唏噓。我曉得,其實你不甘如此,你還想繼續做生意,要不然你大可以賭氣把舖關掉就算。你也曾向過市建局投訴,負責管理的德藝會用長橫額蓋著二樓的窗戶,坐電車上層的乘客就無法從外面得悉原來好些傳統的呢絨行、布舖還存在於這座古建築裡面,可是最後還是徒勞無功。我坐在你的舖子裡,看見你嘆氣的樣子,也沒什麼辦法。也許就如你所說,城市要發展,不得不如此。有許多旁人叫你放棄那舖子,起碼,不再需要受氣。你固然懂得這道理,雖然現在不怎樣靠這生意來糊口,但你始終不甘心。你不捨得把這一匹匹顏色質料各異的布疋連同整間呢絨行,以賤價讓予別人。你指指對面那一家舖,說,那一家經已熬不住,由外人頂讓了。於是只剩下你,還在堅持。你凝視那些布疋然後說,實在不想放棄,失去這店,人老了,生活會苦悶。現在坐在這兒,縱使生意不多,可是跟鄰里們搭搭訕,總寫意。那一瞬你堅定的眼神,我會一直記得。

路過的朋友

2009-10-28

Wednesday, February 01, 2012

關於愛情我們都無能為力——《交加街38號》



《交加街38號》

作者:陳寧
出版社:大田出版(台北)



愛讀陳寧的文字,因其溫婉如水,像是不慍不火,卻又暗藏銳氣。董橋曾讚她“肯讀書,肯旅行,肯思考”以及“天生會寫文章”,甚至忍不住問:“又一個張愛玲?”至於梁文道則說,她會“普通女生般地八卦,可是寫出來的觀察冷而抽離”。這就是陳寧。以流離旅者自居的她長住香港,也曾居於英倫、巴黎、台北,於是前作,無論是《六月下雨七月炎熱》、《八月寧靜》,還是《風格練習》,大多以散文形式,悠悠細談那些她待過的城市,那些她所鍾情的城市。然而,這本《交加街38號》,卻是她的首部小說集。

交加街位於香港灣仔區,是一條雜亂但富生命力的街道。事實上,這不是陳寧第一次書寫這小區,在《八月寧靜》她就曾經談過灣仔那行將消失的露天市集,以及那教人依戀的奶茶味道。這種城市書寫在香港文壇並不罕見,早期的董啟章,以至近年的潘國靈都愛以此入題,我們或者可將這行為歸因於作者對其城市的鍾愛,甚至是這份鍾情所引伸、近乎條件反射式的書寫動作。灣仔交加街,說穿了就是整個香港,甚至是每一座城市的縮影——無數工地正在重建又在拆卸;許多戲劇每天在街頭巷弄上演。陳寧新書因而得名。同樣值得一談的,是其法文書名l'amour quotidian——「日常的愛」,這次陳寧敘述的,不再是她在城裡所經歷的斑駁日常,而是在城市裡發生,平凡並不起眼的愛情。在陳寧眼中,愛情與城市息息相關,兩者關係不可割絕。

《交加街38號》首章集中勾勒男女關係的角力,節奏緊湊的情節不住於不同城市,以至城市中的不同角落上演。以《大家樂,或大快活》為例,剛離婚的女子在大眾快餐店裡回憶自己那段逝去而不足惜的愛情,同時靜心留意店內其他過客的一舉一動,拼湊城市人的愛情碎片。熟悉的場景,無法不教人想起董啟章舊作《快餐店拼湊詩詩思思CC與維珍尼亞的故事》,只因對城市人來說,面目模糊的快餐店似是這代人愛情觀的象徵——倏忽而來,倏忽又去。而文中就主角婚姻經歷的敘述:「他們只是尋常不過的一對愛侶,因天時地利人和的巧合而走在一起,幾度分開又復合只是因為熟悉與找不著比對方更匹配的伴侶」 ,更讓人對此快餐店的喻體印象更深——我們之所以會在快餐店裡,一邊閃躲對面陌生人的目光,一邊低頭吃著那些汁液近乎凝固的客飯,多少都是為世所迫,又找不到更匹配、適合的地方。在書中首章,咖啡店、旅館、圖書館、渡輪等城市的不同角落宛如舞台背景般逐一轉換,讓書中每一個尋常人物與愛情觸碰,從而發生關係。這就是城市和愛情的緊密關係。

在現代城市中萌芽生長的,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愛情?陳寧借筆下人物的故事,描繪現代人的愛情本相,就如書中末章之名——愛無能。她先引《戀人絮語》羅蘭巴特的說法:「愛情是動詞,不是名詞。『去愛』,比『愛』重要。」,後以小說書寫,寫現代人怎樣,也為何無能力去付出愛。於是書中男女之間似乎都被什麼所壅塞,又被無形的隔膜所阻礙。這隔膜不再是莎士比亞或曹雪芹筆下的世俗目光,而是人物本身對於愛,對於付出的懷疑以及不理解。 「我們愛的不是人,而是物。我愛你,因為你性感有型。我離不開你,因為你性感有型。我想和你在一起,因為你性感有型。」正如作者於末章所寫,愛情對於那些人物,以至現代人來說,只是「我」的附屬品。而當「我」被「你」更大的時候,真正的愛情其實並不存在。

朱天文的序言說:「愛無能,時代的空氣是這樣。我看見,我相信(不、我按鍵),我記得(不、我上床),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困難的事。」在不知不覺間,愛情這看似是與生俱來的能力,竟變成了世間最難以踰越的難關。

關於愛情,城市人總是無能為力。


刊於《明日風尚MING》一月刊 New Books 



 

webpage tracking stats
PlayStation 2 G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