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11, 2014

母親節,是單數還是眾數?



又是一年一度的母親節。先來兩條(答中無獎的)問題:(一)一年之中,最多人在網上搜尋引擎輸入「花朵」的日子是什麼?(二)母親節的英文為何是單數(Mother's Day) , 而非眾數(Mothers' Day)?


先談第一題。答案是動輒上演「鮮花軍備競賽」的情人節?還是讓孝子賢孫聊表心意的春秋二祭?都不是。早幾天翻閱外國報章,讀到美國一項調查發現,每年四月底、五月初,就是母親節前的兩星期,往往是最多人在網上「採花」的時候。搜尋的次數,甚至比情人節前兩星期,還要多上三成。讀完調查,禁不住在想:這,究竟出於什麼原因?

最多人網上「採花」

最直接的原因,當然因為按道理, 「母親」的人數永遠比「情人」多:人人都有母親,但不是個個都有情人。如此,為母親蒐羅鮮花的人更多,很合理。但除此以外,還有否其他因由?我在想,母親節買花,合理之外,其實亦更合情——情人節送玫瑰花、朱古力、燭光晚餐,夠浪漫,但感覺終歸有點奢侈。事隔三個月後的母親節, 百物繼續騰貴(有酒樓主打鮑參翅肚宴,特價三萬大元),但為頌親恩,我們送康乃馨、海味、按摩椅,花費更多,感覺卻更理所當然。

我們一反常態,荷包受創卻仍強顏歡笑,全因「孝順母親」向來是香港人立身處世第一大規條。這道規條,既源於傳統社會的核心價值,叫我們多看重孝義,少問候(別人)母親; 亦有賴大眾媒介( 如《東張西望》)每天為你我翻弄常識( 「母親節快到!」),既溫故( 「康乃韾今年市價為何?」),又知新( 「今年有何特色品種?」)敦促你我謹守本分,遵從規則,讓平日跟劉家輝師傅一樣「很難笑得出」的母親,展露笑容。

大眾媒介要緊貼流行,追趕話題,於是教育大家尊敬媽媽,慶祝母親節,實屬情理之內。另一方面,大商家要賣鮑參翅肚、康乃韾、按摩椅,做好生意,於是鼓勵大家(花錢)聊表心意,更是意料之中。結果兩者攜手,煽風點火,母親節從此真箇變成了「(不要為)母親節(省太多)」——做孝順子女,不用自助下廚煮飯,應該請媽媽到酒店吃自助餐; 要紓緩母親辛勞, 與其出手按摩,不如掏出荷包,揮動鈔票,媽媽就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可以享受按摩(椅)的暢快?平民百姓趁母親節向媽媽表達心意,然而這份心意的成分,卻往往交由媒體和商家合力決定。

媒體和商人主導的「母親節」,就是天下母親想過的母親節嗎?我不敢說不。近日台灣一項有關母親節消費方式的調查就顯示,受訪的在職母親當中,有近一半人表示最想收到的母親節禮物,是現金。當母親實際行先,孝順子女亦不介意大破慳囊,母親節商業化又何罪之有?

原是女性主義運動

至少一百年前創辦母親節的Anna Jarvis 不會同意。跟許多節日一樣,母親節的起源, 跟我們現在所慶祝的, 完全不一樣。1850 年代,Anna Jarvis 的母親,經常組織女性運動的Ann Reeves Jarvis,為了改善當時的衛生條件、降低嬰兒死亡率、對抗疾病並防止母乳污染,跟其他有心人成立了「母親日工作俱樂部」。美國南北戰爭後,她們繼續舉辦「母親友誼日」的野餐及其他聯誼活動,嘗試讓先前敵對的雙方和解。AnnReeves Jarvis 的其中一名同伴Julie WardHowe 更發表了廣為人知的《母親日宣言》(Mother's Day Proclamation),號召女性站起來,為維持世界和平,擔任積極的政治角色。母親節的起點,原是一場女性主義的運動。

Ann Reeves Jarvis 於1905 年離世後,她的女兒Anna Jarvis 為了紀念自己的母親及其事迹,遂籌辦第一次的「母親日」,希望鼓勵其他子女,趁母親健在多回家相聚,感謝她為自己做過的一切一切。結果,在Anna Jarvis 的推動下,美國愈來愈多城市與州份,都開始慶祝這個「母親日」。直到1914 年,當時的美國總統Woodrow Wilson 正式將5 月的第二個星期日訂為母親節,流傳至今。

痛恨節日商業化

但故事還未完結。Anna Jarvis 之所以發起母親節,本來不過希望提醒子女們多回家,感謝母親的貢獻,但她及後發現,這個節日很快成為商人賺錢的好機會——花束、糖果、賀片大行其道之餘,有些慈善組織更在「母親節」抬高康乃馨的價格,趁機籌款。如此的轉變,令Anna Jarvis 深深困擾,而為了讓母親節重回正軌,她花光了自己的時間,以至整副身家——發起杯葛行動,威脅興訟,甚至闖入商會,咒罵所有借母親節獲利的人。結果如何? 自然是徒勞無功。Anna Jarvis 的抗爭持續了三十年,到了1948 年,身無分文且精神失常的她,終於在療養院中離世,享年84 歲。

這段遙遠的歷史,於我們而言,或許沒什麼大不了。然而Anna Jarvis 窮一生精力的抗爭卻提醒我們,母親節真正要歌頌的, 絕對不像大眾媒體搖旗吶喊所言,是「普天之下的所有母親」;節日的對象,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只有一個——就是你我家裏的那一位母親。這也是Anna Jarvis 一直堅持母親節的名稱,應該是單數(Mother's Day) 而非眾數(Mothers' Day)的原因。

一直相信,母親節、情人節這類節日的意義,在於給大眾的行為以至價值觀,定下一個「尚可接受」的標準——平日少見媽媽,多見老闆?每次聚頭,又是多享受(五餸一湯),少付出(除了定時定候的家用)?不打緊。但若然每年一度的母親節,見的仍然是老闆,而不是逐漸老去的母親,溝通的方式仍然是她付出,你享受……那就注定為世人唾棄,天地不容。

然而,在滿足最低要求,送上康乃馨、海味、按摩椅( 並將「小小心意」拍下,然後上載面書,大大炫耀)以外,我們還能否多做什麼?也許孝順仔女更應該撫心自問的,是我們想至愛母親過的,究竟是由媒體和商家悉心為大眾安排的「眾數」母親節?還是因人而異、貼近你媽我媽他媽需要的「單數」母親節?

是時候回到最基本的問題—— 我的母親,母親節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麻煩大家今天解答,答中無獎,但絕對可令母親笑逐顏開,母親節快樂。


刊20140511明報星期日生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webpage tracking stats
PlayStation 2 G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