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28, 2014

香港屋邨,唔應該得呢隻色囉!


「唔應該係呢隻色囉!」兩個月前,到去年剛翻新的坪石邨跟街坊們閒談,聽見一個婆婆抱怨,說油漆師傅把金石樓各戶的大門都髹成鮮黃色,看起來跟鄰座的黃石樓沒有兩樣,令她「好唔歡喜」。我本以為是老人家「貪舊厭新」,但在天井底抬頭細看,卻發現新的顏色確實有點錯,婆婆所言非虛。

不過,我更想跟婆婆說,舊屋邨錯色也許還算小事,我們面對更大的問題,在於新屋邨無(特)色。不是嗎?到天水圍北逛一圈,你會發現近年新建成的屋邨,無論建築類型(和諧式)、用色、結構、配套設施,統統千篇一律,別無個性之餘,也讓路人難以辨識,易於迷路。

旁人迷路與否,當然不在建築師考慮因素之列,但值得我們留意的是,建於七十年代以前的的香港屋邨(如北角邨、蘇屋邨、華富邨)大多嘗試照顧街坊需要,採用不同類型的建築設計(如雙塔型、長型、L型),並細心地在周圍舖排了一個個社區空間,讓街坊鄰里聚集其中,聊天耍樂。至於近十年興建的新式屋邨,則採用高度統一的設計,樓梯、外牆,以至廚房工作檯先預製,後組裝。興建速度加快,建築成本減低,但往昔百花齊放的設計、寬敞自由的空間(如長廊),亦隨之消逝。

當然,放眼當下的香港,公屋單位供不應求,在輪候冊上的申請就有約20萬宗。政府要令百姓盡快上樓,自然緊握算盤,催促進度,盯著數字做人。而重量不重質、用最短的時間建最多的單位,似乎也是解決住屋問題的唯一方法。然而,講究效率是否就等同要捨棄質素?更何況,這種建屋思維所影響的,絕不止是一兩條屋邨——早前房委會表示,為配合特首的十年建屋計劃,他們正計劃拆卸尚未用盡地積比率的舊型屋邨(如坪石邨、彩虹邨),然後原址興建(更密密麻麻的)新邨,從而提供更多單位。倘若他日七彩繽紛的舊屋邨悉數倒下,倒模設計的新屋邨逐一拔地而起(試在腦海裡想像天水圍的現貌),那個「新香港」,沒錯容得下更多人,但它仍是我們樂於安居的地方嗎?

而且,真正令屋邨生活色彩斑斕的,是建築裡頭那股濃厚的人情味——鹽用完了,可以問隔鄰的順嫂借;想消磨時間,可以在走廊盡頭跟驃嬸攻打四方城;再加上樓下相識多年的街坊商店……屋邨,不單是百姓居住的地方,更形成了他們日常生活的社區。但這些社區,以至裡頭的人情味,正隨著舊屋邨人口老化、清拆重建而逐漸消亡。至於新建成的公屋,沒錯仍保留好些「公共空間」(如樓下的遊樂場),但整個社區面貌已難與舊屋邨相比——鄰居彼此只是點頭之交;樓下的商場被一式一樣的連鎖店壟斷……屋邨人情味,根本愈來愈無從談起。

講到「住」,平民百姓多數耍手擰頭,束手無策,但未來的建築師呢?又會怎樣想?建築系一年級的鄧韻婷(Wendy)正好在天水圍新式屋邨居住,小妮子坦言,自己連鄰居的姓氏也搞不清楚。但作為未來的建築師,她不甘「和諧」,於是捧著舊地圖,四出造訪舊屋邨,期望從建築角度了解這些屋邨何以成為「經典」。過程中Wendy不單對本地建築有了更透徹的理解,更意外感受到舊屋邨裡鄰里之間的深厚感情——很明顯,這是居於新屋邨的她,以往從未有過的經歷。

為了將這份屋邨人情發揚光大,Wendy聯同五位死黨,走入坪石,一邊為相識多年的街坊拍照留念,一邊推著「流動分享車」,教街坊「以物易物」,重現昔日屋邨的守望相助精神。當然,單憑Wendy之力,注定無法改變舊屋邨社區愈發凋零的事實,但他們天真的「救港大計」卻在提醒香港社會,許多傳統事物,比如屋邨的「色彩」,已在你我不為意之際,漸漸消失於時間洪流之中。作為大人,我們大概更要反思,究竟我們的社會應該繼續盲目追求效率,漠視生活質素,還是懸崖勒馬,抓住舊日所相信的價值,令城市重現色彩?

還是坪石的婆婆說得對,香港和香港的屋邨,都「唔應該得呢隻色囉!」



香港電台電視節目《十個救港的少年》第二集「拯救 . 屋邨色彩」將於4月28日(星期一)晚上7時,在港台電視及亞洲電視本港台播映;港台網站tv.rthk.hk 同步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原文《還原屋邨色彩》刊於25-04-2014《都市日報》,加長版刊《主場新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webpage tracking stats
PlayStation 2 G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