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10, 2014

浮誇以外的京城



有朋友因工作關係,近半年長駐北京,時常在facebook分享她在京城的獨特觀察:有時讚嘆央視《中國好歌曲》的質素比起香港的好上太多;有時引生活案例,概述內地人的「恩主心態」。近來她最肉緊的,是首都的「毒氣」情況。她說,那陣子霧霾籠罩北京,將京城變成「毒氣之都」。

然而另一邊廂,政府寧願低調發預警,也不大力宣傳讓百姓自行防範。於是學校照常上課,汽車並未限行,民眾不知道哪種口罩才夠防護(甚至無人戴口罩)。看着朋友現場報道,實地量出當地PM2.5濃度(高達800微克/立方米)乃世衞健康標準(不超過25微克/立方米)的百分之三千,我心裏只浮現一個形容詞:「浮誇。」



「浮誇」是許多人對北京的印象。這不難理解,放眼京城各處,教你我瞠目結舌的城市奇觀俯拾皆是——北京的大馬路,動輒十幾條線並行,不單貪生怕死之輩(如我)跨不過,更百分之一千地違背了Jane Jacobs對「理想街道闊度」下的定義——可以讓兩邊馬路的行人互打招呼;北京的新建築,幢幢姿態獨特,不少是搶眼球、立地標之作,組合起來,既像藝術館內的奇珍異寶,又像實驗場內有待完成的作品(又名「失敗之作」)……身為香港人,我們喜歡香港地「細微細眼」、「實實在在」、「五臟俱全」;對於京城的「大氣」、「浮誇」、「大鵬展翅」,我們通常「耍手擰頭」。

融入社區結構

但實情真箇如此?這就是北京的全部?倒又未必。這幾年北京縱然浮誇依舊,偉大仍然,但其城市發展卻明顯試圖在「誇」、「大」以外尋找新的可能。以最教人詬病的建築為例,這兩三年新樓繼續拔地而起,當中有的仍然以地標自居,以獨特外形大搶眼球,但細心考究又會發現,在浮誇的外形之外,部分建築引入精心的設計和環保概念,致力在美感與實用之間求取平衡。位於朝陽區東大橋路西側的芳草地,就是一個好例子。從外形看來,芳草地絕對不是好建築。它跟巴黎羅浮宮有七分相似,一樣是玻璃金字塔,然而芳草地的塔尖不在建築物的中間點,而是稍微傾斜,乍看就像被削去一部分。聽起來像是內地又一個「老翻」地標?

不!原來奇特的建築背後,是設計師的細心考慮——芳草地的外形設計將周邊環境的因素納入考慮,也就是說,它不單是要成為一幢「萬人景仰」的奇觀建築,更要融入環境,讓周邊變成一個「好住」、「好行」的社區。

於是,在設計的過程中,建築師為了不遮擋鄰近民居被陽光照射,在實地計算當地冬日太陽的角度後,將芳草地的塔尖移往東南方,又將建築的西北兩面移後二十米,令建築與周邊民居有多一點距離。本來會因起樓而變得又窄又暗的周邊街道,因而回復寬敞、明亮。

芳草地也是綠色建築。它的屋頂可以揭開,冷空氣從底部流入,熱空氣屋頂排出,實踐自然通風;冬天的時候,陽光透過玻璃折射進入建築後,又因屋頂緊閉而保持溫度,室內就不需要為開暖氣而多耗能源……所有細節都有效節能,貫徹環保。當然,誰也不能否認芳草地的興建,背後同樣有「打造新地標」的考慮。然而,設計者在吸引目光的同時,亦未有忽略建築本身對周圍社區以至氣候環境的影響。這種奇觀與實用兼備的設計,勢成日後城市建築發展的新方向。

取之當地用之當地

好建築建在北京鬧市,也建在偏遠鄉郊。交界河村距離市中心九十公里,車程要兩個半小時,向來人煙罕至。這個不起眼的小區,卻孕育了一座甚是搶眼的圖書館——籬苑書屋。籬苑書屋位處背山面水的荒地,由清華大學教授李曉東所設計,外觀宛如長方形的「鳥巢」,裏面則分為兩層,陳列逾六千本圖書。說它由周邊環境孕育而成,絕非誇張:組成書屋外牆的四萬根木枝,全部是取自當地山林的廢棄柴枝。專程前來遊覽書屋的旅客只屬少數(因為太遠),書屋的使用者更多是日漸愛上閱讀的當地居民。就連書屋的管理員,亦是由交界河村的村民義務擔任……毫無疑問,作為建築,籬苑書屋比芳草地更貼近環境,更融入社區。

這就是北京的新建築——它們的外觀或許仍然又大又誇,但同樣不容否認的是,這些建築設計於意念上已經有着又細微又實用的一面,它們既重視人文又致力環保。當下我們思索北京,已經不能再單純按照以往假設,反而要撕開花紙,在浮誇以外仔細解構,努力求證。熟悉北京的文化人李照興曾說,北京將會繼十九世紀的巴黎與二十世紀的紐約之後,成為二十一世紀的世界中心。究竟這個說法是一個偉大又浮誇的假設,抑或是警世又現實的預言?有待我們撥開霧霾,避開奇觀,小心求證。

「逃出北京」

港台電視紀錄片《萬象潮中》第二集「逃出北京」將於3月11日(星期二)晚上七時,在港台電視31及亞洲電視本港台播映;港台網站 tv.rthk.hk同步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刊於信報 C09 | 2014-03-10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webpage tracking stats
PlayStation 2 G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