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05, 2014

家是香港2.0



催淚滿月夜,人在金鐘。葉德嫻、黃耀明、何韻詩在台上高唱《獅子山下》的時候,我在台下遇上一個眼泛淚光的少年。出於多事,我(極其唐突地)打斷淚水,問他為何感觸。男生先是一怔,然後悄悄回答:「我都唔知點解……可能因為我愛香港。」

老實說,我有點意外,因為「我愛香港」這四個肉麻大字,本來不應出自年輕人口中。香港百姓由「愛祖國」到後來發現自己「愛香港」,中間有一段絕不易講的故事。這個故事,我想試試再講。


 本土意識 始於七十年代

故事要由六七暴動說起。當時殖民政府為培養本土意識,特地燒銀紙,搞巡遊,辦香港節,矢志令全城歡騰,異口同聲疾呼「我愛香港」。結果節慶過去,騰來騰去的,終歸只有一個西瓜波。踏入七十年代,官方插手不成,香港身分卻在公共政策與流行文化雙重夾擊下,意外滋長。大眾住過公屋,看過阿燦,聽過歌神,開始說服自己不再留戀昔日家鄉,確認我哋大家在獅子山下相遇上,總算是歡笑多於唏噓的一場緣分。此後,大眾逐漸以香港人自居,視香港是我家,清潔、買樓、炒股、煲劇,我哋大家一齊參加。第一波「家是香港」意識,由此而來。

重溫這段封塵的歷史,我們會發現香港身分的誕生,從來少靠有心培植的官方計劃,多屬無心插柳的一場意外。剖開它的結構,會發現裏頭絕少講究實質概念(如「身分證上有三粒星」),放得最大的,反而是不着邊際的真感覺(哀六四、怕九七)、大符號(獅子山下、紅白藍),以及鮮活記憶(「樓下閂水喉」、「日頭猛做」)。

這分夾雜七分虛無的本土意識,始於七十年代的誤打誤撞,再在八、九十年代經由大眾媒介、公民社會悉心承傳、落力盤點,最後成為摸得到、講得出的實質概念。現在,大人們唱起《獅子山下》會雙唇微震,重遇肥彭會眼泛淚光,喊起「我愛香港」、「家是香港」等肉麻字句會理直氣壯、不遺餘力,全因他們撫心自問,跟香港攜手走過一段蜿蜒崎嶇的路。

 後回歸一代 「香港人」身分失效
問題是,對於回歸後成長的下一代人來說,以上三段文字不過是歷史故事。他們沒有經歷過上一代人口中的黃金歲月,也沒有踏足過那段凹凸不平的路。對他們來說,六四是晚會,九七是回歸,《獅子山下》是一首(唔知邊個唱的)金曲、紅白藍只是膠袋一個,「樓下閂水喉」、「日頭猛做」不過是歷史博物館常設的展覽項目。昔日香港身分所盛載的感覺、符號、記憶,在他們眼中看來,已經過時,甚至失效。這一代人少有深究「香港人」的臉譜,甚至少以「香港人」自居——就算會,也不過為了將自己從「中國人」中間區分出來。

回歸前後,不少學者就曾預言,隨着中港政府在政經、媒體、教育等範疇多管齊下,香港身分恐怕會消失於歷史洪流。事情也確實如此路進:一方面,政府落力推銷中國人身分,於是中小學生要對冉冉升起的大國國旗流淚,廣大百姓看電視新聞前先要被國歌洗禮(或腦),劉翔奪金、楊利偉升空,(在傳媒的推波助瀾下)香港人更加要視為百姓子侄、人民英雄;另一方面,舊版本的香港人身分亦再被搬出,於是梁錦松獻唱《獅子山下》,勉勵大眾同舟共濟,梁振英與高官一同做騷,宣傳「家是香港」、「築福香港」……政府的用意很明顯,希望大家安分守己,在獅子山下擁抱「香港中國人」這個混雜新身分。

 中國身分集體回憶 年輕人說不

但對於這兩套論述,年輕人們都毫不賣帳。這邊廂,他們愈發抗拒中國身分,因此投身抗爭,守護菜園,反對高鐵工程,也因此換上黑衣,聚集公民廣場,聲討國民教育;另一邊廂,他們又拒絕「集體回憶」,認為獅子山下精神「難聽過粗口」,更向上一波的香港身分高聲說「不」。這兩個度身訂做的身分,年輕人並不接受。自此,他們知道自己不是什麼,但卻問到「你是誰」,大家又難免聳肩口啞。

直至雨傘盛開。

過去一個月,出於工作需要(或多事),我流連佔領區,跟不少雙眼發光的年輕人談過。我喜歡故作老成,最愛問他們「這場運動改變了你什麼」。結果換來的答案,有的肉麻(「重新認識香港人」),有的十分肉麻(「從來無試過咁堅持想為香港做啲嘢」)、有的百分之百肉麻(「好似同香港復合咁!」「唔再諗移民去台灣囉!」)

 雨傘造就新感覺符號記憶

香港身分少講培植,多靠意外。年輕人以往討厭政府做騷,現在卻為「職安真漢子」自發的「築福香港」而感動;他們曾經撕爛梁振英的驚世著作,今天卻自認「家是香港」,落力拾垃圾、建防線,為這個家出一分力;他們一直害怕舊曲新唱,當下卻為黃色直幡和葉德嫻的《獅子山下》而暗自掉淚……很明顯,這場運動足以令一代人refriend返香港(何韻詩語),甚至重新想像香港身分,學習做個香港人。

當然,誠如Gordon Matthews所言,現在斷定「新香港人」身分由此誕生,既是過於武斷,又是言之尚早。然而,就算這場運動功敗垂成、一無所得,新的感覺(喜歡香港、厭惡警察、憎恨政權)、新的符號(雨傘、黃絲帶、保鮮紙、帳幕)、新的記憶(催淚彈的氣味、暗角的暴行),也已然在一代香港人的腦海,盤踞紮根。如是者,下一波的本土意識、香港身分,亦注定醞釀,準備生長。傘開以後,只會有愈來愈多的年輕人因着「家是香港」的號召,走上街頭,守護家園,捍衛香港。正如黃之鋒所言,今天大人剝奪年輕人的未來,但終有一天主客易主,我們會決定他們的未來。

大人們,請你面對現實。年輕人委身佔領,甚至願意留守一年,絕不是被外國勢力控制,更不是受泛民政客煽動。我們瞓街,我們留守,我們抗命,說到底只為了一個簡單不過的原因:家是香港,就如你們當年一樣。三十年前,自覺家是香港,於是你們發奮上爬,安身立命,留守獅子山下,建設繁榮城市;三十年後,自覺家是香港,於是我們咬緊牙關,抗拒認命,留守柏油路上,爭取公義社會。

你可以繼續(扮)唔知點解,但請不要阻止我們為時代吶喊:我愛香港!


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2014110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webpage tracking stats
PlayStation 2 G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