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17, 2014

知音的責任——由RubberBand到香港電視



先旨聲明,以下文章,極似鱔稿。

上星期日晚,跟知音一同由金鐘走到灣仔,入伊館看RubberBand的音樂會,結果(一如所料)耳朵出油、眼角滴淚、額頭冒汗。腦袋卻出乎意料地,想起香港電視。

 RubberBand

眾所周知,我是RubberBand歌迷,為撐偶像,過往不止一次在這裏書寫肉麻情書。當晚入場之前,我照舊剔去耳垢,攜同真心,引頸以待。散場以後,回味演出,我重新確認了自己喜歡這樂隊的3個原因。

一、他們坦白。大家知道,流行樂壇向來是個五光十色的特大染缸,小角色要脫穎而出,許多都會配戴面具,披上花紙,勤練(在記者面前)做戲。RubberBand偏偏反其道而行,冒着得罪娛記、悶壞大眾的風險,堅持不賣花巧,做好音樂,坦率示人。是次音樂會,四子貫徹始終,一切從簡——沒有華麗的出場方式(開場第一首歌竟是清唱),也沒有眩目的舞台效果(背景是三大塊坦蕩蕩的白板)。三小時演出,只有到肉的歌詞、真摯的歌聲,以及直率的情感。

二、他們留白。主流樂壇地雷處處,排除異類,暗藏殺機,RubberBand因此吃過不少苦頭(例如在「巨蛋騷」)。為了尋求平衡,他們的演出與創作,大多傾向含蓄表達,或用比喻,或說故事,留下大片空間。當晚《睜開眼》前奏響起,樂隊沒有什麼多餘說話,只是關掉全場燈光,漆黑中與全場觀眾「蒙住兩眼/迷信煙花未散」。唱至末句「就覺醒/面向這現實世界/無懼睜開眼」,舞台打起刺眼白光,劃破漆黑,直插心臟。一切,盡在不言中。

三、他們找到知音。樂隊礙於現實,不便直言,他們留下的空白,就由知音人填補。唱《睜開眼》前,有觀眾自發撐起雨傘,隨音樂旋動起舞;也有人學效蜘蛛仔,在山頂位高舉黃色揮春,表明「我要真普選」。至燈光熄滅,他們又亮起手機電筒,置於傘下,猶如在荒夜裏,點起一盞盞燈。主音六號開騷時笑言,入場的,不是「粉絲」,而是「知音」——這無疑不僅是「賣口乖」。

知音難尋。當晚我一邊聽歌,一邊不禁在想,現場其實有沒有反佔中的觀眾?他們會否覺得自己被騎劫,於是自挖雙目,憤而離場?換個角度去想,究竟怎樣的樂隊,吸引了一班敢於在音樂會裏撐傘的知音?這班人,鐵定不是一般的港式演唱會擁躉;他們會為「遙望那獅子山」而牽掛,為「八百個超市吞噬着城市」而憤怒,甚至為「撞碎了冰山」而落淚,大概都是追求公義,嚮往自由,期待改變之輩。過去幾年,這班人甚至可能撐過佔領,反過國教,為過港視高呼不值,是政治路上的同道中人。

抱歉,以上文字讀起來,確有幾分像鱔稿,但我相信,這是身為知音的本分。沒辦法,這場坦率的音樂會,最後換來的,是主流媒介集體掩臉、冷淡以對。娛記寧願報道馬國明激凸、鄭嘉穎緋聞,也不願提起撐傘場面。流行文化不是慈善活動,要生存,除了做好事,存好心,更要尋找更多知音。樂隊無言,媒體冷對,就只得再靠知音口耳相傳,大賣廣告。

香港電視

這兩個星期,最渴求知音相助的,非周三正式開台的香港電視莫屬。

眾所周知,我是香港電視的擁躉。為睇電視,過往曾經聲淚俱下,寫成血書,告誡世人。開台在即,近日重讀血書,聆聽訪問,我再次確認自己欣賞香港電視的原因。

一、它坦白。電視媒介與港人交往多年,一直致力將「隱惡揚善」進行到底。為了討好客戶,守護權貴,電視台慎言謹行,粉飾太平,就連開台47周年,也嫌不夠吉利,非要改成「邁向48周年」不可。反之香港電視,則主張坦率迎戰,開台劇《選戰》擺明車馬,不介意得罪方丈,嚇退客戶,堅持攤開底牌,諷刺時弊。兵行險着,為的只是「給香港人出一口氣」(編審黃偉強語)。

二、它留白。跟車太貼,易生意外。這次港視開台,台前幕後,由老闆到員工,個個少踩油門,多留空間——開台日撞正無綫台慶,王維基的說法是因為「通勝啟示」;大眾期待港視開台會帶來電視革命,王連忙搖頭,說自己只是「邊做邊試」;雨傘運動政治敏感,一台之首不能明撐,只得在專欄下詔罪己,坦言自己「只是一個無膽匪類」。處處留白,但人人心照。

三、它有知音。王維基近日表明,港視開台首要任務,並非要搶無綫那20點收視,而是「為餘下八成的香港人提供更多電視節目的選擇」。大台擁躉緊貼梳化已久,要他們轉台,殊非易事,因此香港電視的當務之急,是尋找新的知音。過去幾個星期,許多額頭刻着「知音」二字的朋友,熱烈蒐羅不同型號的電視盒子,更自動自覺進行「壓力測試」。電視向來是一個培養懶人的媒介,這次為何會有人願意為轉台而自動獻身?這班知音究竟是什麼人?我十分好奇。

知音 沒有倦怠的藉口

去年的港視一籃子風波,距今已有一年。回想當日,確有不少政治冷感的電視觀眾終於睡醒,站出來矢志用良心照亮黑箱。然而熱情易冷,一年過去,隨着港視開台一波三折,加上無綫劇集回復熱鬧,不少人經已與電視重拾舊歡,每晚甘心看張繼聰震胸,聽蔣志光唱歌。《警界線》?他們老早拋諸腦後。

時至今日,仍然願意伸起長頸,剔去眼垢,奉上真心,靜候開台的,可能只剩下少數。他們當中,有人或許真的純粹期望有電視可看,但更大部分的,其實為求社會公義,渴望普羅大眾有多一分選擇的自由。然後,看與不看,說到尾恐怕只是另一場「改變vs保守」的社會拉鋸戰。

但身為知音,我們已無餘地再退一步。面對政府高官出術阻攔、其他媒介冷淡對待,知音們必須多走一步——不僅停留於自我感覺良好的層面,更加要自動自覺,口耳相傳,讓更多人洞悉選擇的可能。我們已經踏入了這樣的一個年頭:自己香港,自己救;自家電視,也要自己救。每一個知音,都沒有倦怠的藉口。

老實說,對於廖啟智的戲技,我其實沒太大興趣。但星期三晚,我肯定會盡知音本分,睜大雙眼,落力欣賞;接着化身推銷員,四處游走,大賣廣告,繼續尋找下一個知音。

寄望一星期後,我會耳朵出油,眼角滴淚,額頭冒汗,坦然寫出另一篇良心鱔稿。

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20141116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webpage tracking stats
PlayStation 2 G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