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22, 2014

拯救香港?由「美食天堂」說起



「大家無謂再呃自己,話出面一切係正常……」這陣子《紅Van》起飛,少男少女人人背誦金句,個個唸唸有詞。「香港已死」的論調,再一次繫著金句,浮上檯面。然而,我們不是老早看過Dr. Dylan慨嘆「this city is dying」,聽過陳慧惋惜「我唔見咗我個香港」,更見過王維基親身印證「香港已非我所熟悉的香港」嗎?香港快死,甚至已死,已是我們的集體共識,問題在於,大家究竟應該如何「面對我哋見到嘅現實」?是繼續站立原地,無盡歎息?還是立即動身,著手搶救?

至少有十個決定去救「港」少年,選擇了後者。


但眾所周知,當下的香港社會千瘡百孔、百病叢生。要救,又該從何開始救起?我想起幾日前發生的一件瑣事。

「025!」晚飯時間,米芝蓮得獎食店門前,人頭湧湧。我一邊倒轉手中那張編號052的籌,試試是否可以魚目混珠,一邊在心裡盤算:為已餓了一整個小時的肚子著想,我是否應該遠離人潮,另覓食肆?香港一直被(小學常識課本)譽為「美食天堂」,那快將晉身天堂(又名「餓死」)的我,究竟該到哪裡品嘗美食?名店?連鎖食肆?掃街?選擇看似很多,但細想又彷彿不是那回事。

也許,我們更該問的是,香港究竟還是不是「美食天堂」?香港旅遊發展局在網站寫道:「這個『亞洲美食之都』有逾一萬一千家餐館,美食種類超過一百種……遊香港,根本就是一趟美味旅程!」走在香港,街頭巷尾都是餐廳,種類繁多之餘(中日韓泰越美意,任君選擇),部分更備受名人(如蔡瀾)、傳媒人(如《飲食男女》)、「車胎人」(洋名米芝蓮)追捧……「美食天堂」的招牌,似非浪得虛名。

毫無疑問,香港地有許多出色的餐廳,炮製出一道又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餚,但另一方面,我們又不能忘記,打開報章,盡是街坊小店難敵加租,被逼遷走的新聞,就連征服米芝蓮評審味蕾的星級小店,亦無法倖免;走在商場,富有個性的小餐廳逐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式一樣的連鎖食肆,和裡面相差無幾的環境格局、食物味道。餐廳多、種類廣,不代表我們可以選擇「美味旅程」。

個性食肆逐一消失,那街頭小吃又如何?隨著小販消失,許多你我熟悉的街頭小食、平民味道,隨即在時間洪流裡蒸發;香港人賴以維生的魚蛋、雞蛋仔固然健在,但真正做得好吃(魚蛋有魚味,雞蛋仔裡面不止有空氣)的,也是鳳毛麟角。這也難怪——租金飆升,小食檔要生存,就只得將貨就價,仰賴機械,做出賣相、味道、質感俱無特色的街頭「美食」。我向來是(用嘴巴)研究格仔餅的專家,近年愈來愈覺得各家「作品」沒大分別。有好幾次終於嚐到比較獨特的,隔了一段時間打算再光顧,又已關門大吉,變成美侖美奐的藥房。真正的本土味道,逐漸消失。香港人,可以怎麼辦?

為食少年Bobby(不是歐陽震華)選擇了落手拯救。現年中五的他跟你我一樣,鍾情掃街,擅長左手一串魚蛋,右手一碗牛雜。為了搶救街頭味道,他親自下廚,為家人做飯,期間從長輩口中得知,香港街頭本來滿是平民小食;及後請教大廚,求問專家,明白看似不起眼的煎釀三寶、鹵水紅腸,背後原來有技藝,有心思,殊不簡單。在高人指導下,Bobby再入廚房,重新做出一種流行於六、七十年代街頭但卻失傳多年的街頭小吃——砂糖夾餅,準備讓家人、朋友、街坊免費試食,期望藉此喚醒港人對民間味道的珍貴記憶。

結果,這碟由冷糕、砂糖、芝麻、花生粒製成的夾餅,教家人無言(「……」),街坊搖頭(「比較單調」),朋友冷對(「下次不如加入水果」),Bobby的拯救大計,似乎落空。但他卻因而明白到,要搶救「美食天堂」,絕不能單靠還原昔日味道,更重要的,是讓平民百姓重新認識,藏在食物背後的手藝、感情和汗水。這不正是「美食天堂」的真正意義?

民以食為天。拯救香港,當從「美食天堂」這個招牌開始。


*香港電台電視節目《十個救港的少年》第一集「拯救街頭味道」已於4月21日(星期一)晚上7時,在港台電視及亞洲電視本港台播映;港台網站tv.rthk.hk 同步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原文《搶救「美食天堂」》刊於《都市日報》,加長版刊於主場新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webpage tracking stats
PlayStation 2 G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