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05, 2012

趁《心在跳》


繼續是國際電影節的電影。這齣來自英國,英文片名為《Restless》,名稱有雙重意義:既象徵情緒的惴惴不安,又暗暗指向「永不安寧」的生存狀態。至於中文譯名,這次罕有地較喜歡港版的《心在跳》(台灣的《最後一次初戀》、大陸的《悸動的心》),因為只要在《心在跳》前加上一個「趁」字,就能圓滿地說明電影的訊息:趁心在跳……

開場不久,已經覺得,喔,糟了,男主角的行為跟我有點像啊。是的,是的,沒騙你。男主角 Enoch 是個十六、七歲的男生,愛混進陌生人的喪禮,不單從旁觀察,還會跟死者的親友聊上兩句。我也做過這樣的事,閒來無事,走去逛殯儀館、墳場,穿梭晃掠於長生店、花店林立之地。當然我未至瘋得像 Enoch 般出席別人的告別式,但這種嗜好,我仍略知一二。是以才跟這角色有一點共鳴,也開始不住去想:我喜歡逛這些地方,是因為酷愛與之相關的寧靜氛圍,萬籟寂然無聲。那男主角為何喜歡這樣做?是為了標奇立異還是什麼?

先不急於揭曉答案。我喜歡《心在跳》,因為它舉重若輕,明明盒子裡盛著的,是沉重無比,關乎死亡的訊息,但導演偏偏用純愛式的青春故事來包裝。其實他這樣做又確實有其道理,因為二十出頭的青年,最不怕的,便是死。電影裡男女主角都是這種人,因此故事不少情節,不單關乎生死命題,更牽涉到死亡的禁忌,又或該這樣說,有關死亡的喻象,在電影裡隨處可見—— 兩人在喪禮相識,在墳場重遇,在殮房約會;他倆會躺在路中心,用粉筆畫線繞著自己,如同那些意外現場的死者;兩人又會排練預演生死相隔的那一瞬,離開的該說什麼遺言,生者得悉後又應有什麼反應;此外還有萬聖節、鬼魂……所有符號,均指向死亡本身。男女主角Enoch 和 Annabel 的行為,在成人眼中,極其離經叛道,又是標奇立異,但又顯示出對兩人而言,死亡確實非一回怎樣的事。無懼死亡,是青春的權利。

但故事發展下去,我們開始發現,小情侶對死亡似乎一致的看輕,但原因,甚至實質的態度,卻遠遠不同。Enoch 之所以看輕死亡,全因恐懼 —— 他的父母在一次車禍中雙雙身亡,只遺下自己昏迷數月,醒來才曉得自己成為孤兒。從此他不再尊重死亡,又或者,以其鬼魂好友博史的話「不尊重死亡,就是不尊重生存」去解釋就是,心受重傷的 Enoch 已經失去對生存的期盼和熱情,不再重視生命,也因而藐視死亡。至於女主角 Annabel 之所以無懼,全因她過於接近死亡 —— 患上癌症的她,只剩下三個月性命。縱然如此,對於生命,她的態度就如她所掛在嘴邊的百靈鳥——每晚睡前牠都以為自己會死去,但翌日醒來發現自己仍然生存,就唱出美妙的歌聲,讚嘆生命。Annabel 無視死亡,全因重視生命。

原本兩人各自循自己的軌跡去生活,會相安無事,但一旦相戀,問題就出現了。如博史所說:「Death is easy; love is hard.」更準確的說法是,當摻雜了愛情,死亡就變得不再輕易。無視但恐懼的 Enoch 逐漸變得焦躁不安,於是到 Annabel 的主診醫生找碴;於是砸壞了父母的墳;於是得罪了鬼魂好友博史;於是跟 Annabel 吵了一場激烈的架。一連串事情的發生,其實都出自 Enoch 內心的矛盾,或曰,restless mood。再次面對摯愛離開的他,被迫把那個被掩藏、脆弱易碎的自己裸裎,接受自己原來比誰都更害怕死亡的現實。

唯有像 Annabel 般接受了死亡,又或說,接受了生存,才能真正坦然無懼。

而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趁心臟還在跳動的時候,好好尊重生命;也趁遇見誰心會噗通噗通地跳的那一刻,好好珍惜眼前人。

"Death is easy; love is hard."

 好趁心跳……

1 comment:

  1. 剛貼到電影節網上筆記連線了:
    http://hkifflink.net/2012/04/08/6718
    謝告知。

    ReplyDelete

 

webpage tracking stats
PlayStation 2 G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