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06, 2013

理想校長 校長理想



星期五中午時分的港大飯堂,收銀處前如常大排長龍,空位照舊比學位更加短缺。繞過人潮,好不容易找到位置,坐下,開始吃着味道介乎「可(以入)口」與「過得去」之間的燒味飯。下午一時正,頭頂的電視機傳來午間新聞的前奏音樂,跟飯堂內眾人咀嚼和聊天的聲音互相交織,主播鄭重讀出頭條新聞,所有人一同擱下刀叉,屏息靜氣,抬頭仰望。飯堂迎來罕見的(兩秒)寧靜。

能夠令大學飯堂眾人放下(爭位)分歧,齊心翹首的,當然是關於港大校長的最新消息。

本周初大學教務處向全體師生發出電郵,指遴選委員會已決定推薦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醫科及牙科學院院長馬斐森(Peter WilliamMathieson)為唯一候選人,繼任下屆校長;周五早上,馬斐森現身黃麗松講堂,跟教職員、學生和校友分別見面;數小時後,校務委員會一致通過,任命馬取代下年初離任的徐立之,成為香港大學四十一年來首位非華人校長。短短一星期之內,「馬斐森」由一個港人完全陌生的名字,搖身一變,成為全港最高學府元首,絕對值得你我放下刀叉,共同關注。

於是這個星期,就着「馬斐森能否勝任港大校長一職」,全港市民熱烈討論。翻開梁智鴻致港大師生的信,官方的答案是馬具備校方為遴選訂下的五大條件:「學術成就及領導才能」、「品格」、「視野」、「管理能力」、「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自然是校長的不二之選。不過關掉電郵,流連網上,行入飯堂,又發現百姓、媒體、學者,全部另有看法,意見分歧。這邊廂,網民蜂擁叫好,認定這位洋人校長有違中央聖旨,不諳國情,大可救大學於(日漸染紅的)水深火熱之中,乃俗世中的難得清泉。

大學校長, 需不需要講理想?

然而另一邊廂,港大學者挺身圍剿,高呼HKU deserves better——媒體專家陳婉瑩直斥馬對中港毫無認識,加上履歷出錯,缺乏誠意;前副校長程介明責難新校長欠夢想,只是一個想「打好呢份工」的行政人員;醫學權威盧寵茂狠批外國人當港大校長是無知、無能、無心,令人無奈。學者搖頭吶喊之際,又被媒體挖掘歷史,暗示三人帶頭反對,全因其親中、「梁粉」背景;群眾一如所料,聲討(「親共」)學者,同時奉英國新相識為百姓子侄,竭力護航……這場有關「理想校長」的辯論,注定眾聲喧嘩,烽煙四起。

回歸基本,爭議的重點,顯然並非馬斐森能否勝任港大校長,而在於「理想的港大校長應該具備什麼條件」。三位權威學者的言論,連日來已被盡情反駁(例如劍橋不過是個人口十萬的小城、流利中文在港其實毫無用武之地),再談也是無謂,學者們這種對於「理想校長」的期望,即便撇開媒體揣測的立場背景,依然過於狹隘,有雞蛋裏挑骨頭之嫌。那即是說馬斐森是港大校長的理想人選?我同樣搲頭。大眾齊心一意撐馬,箇中原因不過是他來自(港人最愛的)英國,與內地毫無關連,甚至無甚認識(首次聽見「不認識」也會是優點)。換句話說,大家之所以為結果興奮,為洋人歡呼,絕對跟馬斐森是一個怎樣的人徹底無關(少數期待肥彭「食蛋撻」表演重現江湖者除外)。至於馬斐森將會是一個怎樣的校長,他對大學教育有何崇高理念,又會怎樣帶領港大走出818事件的陰影?對不起,連日來翻揭媒體報道,旁聽學者反應,實質答案仍然掛零。也許,大眾根本不曾期望這個答案。

對於馬斐森,我其實無甚感覺,因為就像劉細良所說,這場港大校長風波,根本是一場徹頭徹尾的choose the lessser evil遊戲;對於整場風波,我反而納悶:究竟從何時開始,香港人由事事追求完美,變成「任何崗位,只要是跟共產黨無關,不論才能,唯人是用」的委曲求全?又或者我們該這樣問,是什麼把我們逼得喘不過氣,非得妥協求全不可?這個問題,你我大概心知肚明。

無可否認,你我身處的,是一個「民生無小事,事事皆政治」的時代。大學既是學術自由的橋頭堡,又是生產、傳遞意識形態的好地方,港大更換校長,茲事體大,肯定值得你我留心。然而,在放眼政治,抓緊立場的同時,不妨也謹記校長除了要「捍衛核心價值」、「保持學術自由」,其教育理念還會影響大學取態,模塑萬千學子。撇除其發言動機不談,程介明對馬斐森的批評,其實頗為值得深思——大學校長,究竟需不需要講理想?

旨在傳授學問 而非發展知識

這個星期,港大兩次登上報章頭條,一次是新校長當選的報道,另一次則是因為全球大學排行榜出爐,港大排名急跌,被東京大學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大幅拋離。排名插水,巧遇換校長風波,於是許多人紛紛說,新校長上任,有必要替港大重振聲威,重拾亞洲龍頭學府的地位——能夠令排名上揚,學位增值,校友仰首,這就是大學校長的理想嗎?

說到尾, 還是要視乎大家如何看待「大學」。如果你認為「大學」就是要培養精英,進入建制,貢獻社會,那麼馬斐森絕對應該緊守宗旨,規範學生(上堂不應打呵欠),鞭策教員(努力發表精英論文)。不過,如果你對「大學」還有一點理想,那不妨參考一八五二年出版The Idea of a University一書的John Newman 所言:大學理應從重視人文,提供博雅教育,旨在「傳授」學問,而非「發展」知識。在刻下的香港( 大學),還在談二百年前的大學理念,注定不合時宜,甚至教人呵欠連連,然而適逢更換校長,豈不是再讓師生開展這老套討論的最佳時機?

Professor Mathieson, what do you think?


刊於2013-10-06明報星期日生活.果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webpage tracking stats
PlayStation 2 G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