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港視製作總監李志堅:不做新聞搞購物,Why not?

香港電視近日跟快餐店合作,於《警界線》內植入「點Jack」廣告,牽起熱潮。
不少觀眾特地登入網站,將劇集連廣告,一併重溫。
廣告人畢明觀察到相同現象,打趣說「看香港電視的人都變了態」。
也不難理解,香港人對港視期待已久,當然「汁到撈埋」,連廣告也不放過。
但較少人留意,港視開台主打的,除了「電視」,還有「購物」。
大半年前,王維基事先張揚,要開設一條24小時購物頻道,而劇集本來只是配菜。
頻道預計下月啟播,幕後團隊現時則每天製作直播節目Shopping Hero,替客戶宣傳商品。
結果廣告雜誌式的節目,引來少有的劣評。
有觀眾大叫沉悶,甚至說,「好似有點娘味」。
負責主管購物頻道的港視製作總監李志堅倒看得開。
「都係要一路試落去。壓力係有,但仍然有空間試。」
反覆強調「試」,大概因為他本人也在「試」。
幾個月前,李志堅的身分是香港電視新聞總監,主管新聞部。
豈料牌照告吹,新聞部門隨即解散,分道揚鑣。
做了二十年新聞的他,前路茫茫,本打算創業。
結果王維基一通電話,令他跟另一同事繼續留守,改做購物頻道。
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20141214
不少觀眾特地登入網站,將劇集連廣告,一併重溫。
廣告人畢明觀察到相同現象,打趣說「看香港電視的人都變了態」。
也不難理解,香港人對港視期待已久,當然「汁到撈埋」,連廣告也不放過。
但較少人留意,港視開台主打的,除了「電視」,還有「購物」。
大半年前,王維基事先張揚,要開設一條24小時購物頻道,而劇集本來只是配菜。
頻道預計下月啟播,幕後團隊現時則每天製作直播節目Shopping Hero,替客戶宣傳商品。
結果廣告雜誌式的節目,引來少有的劣評。
有觀眾大叫沉悶,甚至說,「好似有點娘味」。
負責主管購物頻道的港視製作總監李志堅倒看得開。
「都係要一路試落去。壓力係有,但仍然有空間試。」
反覆強調「試」,大概因為他本人也在「試」。
幾個月前,李志堅的身分是香港電視新聞總監,主管新聞部。
豈料牌照告吹,新聞部門隨即解散,分道揚鑣。
做了二十年新聞的他,前路茫茫,本打算創業。
結果王維基一通電話,令他跟另一同事繼續留守,改做購物頻道。
「咪試吓囉!」
訪問約定在香港電視的辦公室進行。開始前,我們先走進錄影廠裏逛了一圈。由一般辦公室改裝而成的錄影廠,樓底不高,甚至頗有山寨廠的况味,但現時卻每天進行兩次直播,拍攝Shopping Hero節目。我們參觀的時候,工作人員正落力地試燈光,試位置,準備一小時後的節目綵排。踏出錄影廠,便是購物頻道創作團隊工作的辦公室。驟眼看來,都是年輕的臉孔。
要畀年輕同事試
過去幾個月,李志堅跟這班年輕人一同籌備購物頻道。頻道正式啟播前,先有每天共兩小時的購物節目,既試水溫,又讓幕後人員邊做邊試。「我們有一半同事都係九十後,唔畀佢試,咁好『抆』喎。」李志堅一臉認真,舉例解釋。「例如有產品是口服的,就要注意醫藥條例,唔可以隨便話預防癌症啦,唔可以話降低膽固醇,只能夠話『適合關注膽固醇人士服用』。」他說,許多新人沒有這種意識。「他們不一定會理,但寫完我們會犯法。所以要有trial run,這個階段壓力會有,但不算很擔心。」
總監唔急,觀眾急。購物節目推出後,坊間反應平平,有專欄作家甚至批評節目「有陣ATV味」。李志堅不諱言,節目既要顧及觀眾,又要向商戶交代,不是易事。「要做到個個party都話正,其實好難。當然有好多關心我們的朋友會話,『喂!做靚啲啦!有趣味性啲啦!多啲人睇啦!』出面朋友對我們期望好高。」面對批評,李志堅強調團隊會繼續嘗試。「畢竟這件事在香港無乜好好的reference,亞視有做過,但係咪好成功呢?又未見到。同埋從未試過咁大規模。」港視已聯絡三百三十間商戶合作,他日瀏覽購物頻道,貨品選擇將會超過十萬種。規模之大,香港少見。
話你知個餡其實係乜?
電視購物,在台灣、日本、韓國都頗為流行,偏偏在香港,卻是新鮮玩意。王維基年中公布大計後,許多人並不看好,認為香港的大商場遍地開張,顧客要購物本已很方便。李志堅坦言自己曾經同樣懷疑,只是後來到韓國做研究,看見人家的購物頻道,賣的貨品包羅萬有,表達方式百花齊放,才有所改觀。但放在香港,究竟可不可行?他以太太的日常生活作例,「佢係一個OL,平日八點收工,基本上無得行街,如果平日工作不開心,都無得買嘢發泄。如果個電視好似櫥窗咁,會唔會吸引到消費者呢?」但李志堅強調,他們不是要做一般的廣告雜誌,「除了拍件product,更要想想怎樣將它應用於日常生活的畫面,例如拍一些台灣式的微電影。」
呢啲叫責任消費
香港人工時長兼不快樂,已是常態。但早已成形的消費習慣,有可能改變嗎?李志堅認為,習慣一時三刻也許改不了,但香港人的消費態度,卻應扭轉﹕「譬如買個袋,你有無諗過佢點樣嚟?成個概念係點?用料係咪OK?如果消費者對件產品的故事認識多啲,我有理由相信佢買的時候會諗過度過,買返去理論上亦會用得耐啲。」他說,這叫責任消費。
話題轉到近日大熱的「點Jack」廣告,以及「變態」的港視觀眾。香港人向來對電視廣告沒太大感覺,甚至視之為「廁所位」、「生果位」。偏偏港視開台近一個月來,不少人破例高呼「廣告愈多愈好」。李志堅主理購物節目,廣告製作與他無關,但他作為觀眾,同樣興奮。「我記得開台當日,朝早起身,一睇到廣告就覺得『點解啲廣告咁好睇嘅?』」筆者笑他誇張,畢竟港視的廣告客戶,跟TVB其實差不多。「係係係!我平時都好憎睇廣告,但當日唔知點解……可能因為真是等咗好耐,等開台都等咗四年。睇到廣告,知道嗰個係收入來源,即係有人支持喎!」李志堅頓了一頓。「係一種……抑壓咗好耐的釋放。」
「其實都係嗰啲廣告,都係咩咩白咖啡。但好多人都話未睇過!」李志堅分析,觀眾反應異常,說到底不過出於對香港電視的偏愛。「你當係鋤強扶弱又好,當係抑過咗好耐又好……我們目標係做一個香港人的電視台,現在終於面世,(觀眾)當係捧場,當然連汁都撈埋。他們這幾年有跟住我哋的事態發展,支持我哋嗰種精神、香港精神的,應該唔會介意連廣告都睇埋。」
十年準備 被政府煞停
觀眾為港視開台雀躍,李志堅身為員工,前後在這裏工作近十年,感受理應更深。今年三月,港視推流動電視受阻,他跟新聞部同事一同被裁。現在回想,依然唏噓。「好正常啫,你諗吓,今年年頭諗住做嘅嘢,突然間無得做,你點會開心呢?當時老婆都話我,不事生產啦,無正職,行行企企。」他當時接受媒體訪問,直言自己作為新聞總監,要派解僱信給並肩作戰多年的同事,感覺像「割掉自己一塊肉」。
想過用「癲噹」報天氣
痛苦,只因本來滿腹大計。李志堅主理的電視新聞部,當年不乏新嘗試。他們試過跟漫畫家合作,以「癲噹」報天氣,也試過拋棄「數白欖」形式,另闢蹊徑,改以微電影、主題方式做年終的大事回顧。到今年年初,他除了巡迴各間大學,招攬新血,更密謀構思一支二十多人的偵查報道團隊。「整隊人不用做daily嘢,專注做古仔。當然依然電視台都有類似的報道,但無所謂,大家有資源咪去做多些有深度的報道囉!」他認為這是大勢所趨,「新一代唔會只係滿足於純粹報道。啲事我都知道啦,點解要睇你個台?他們只會願意花時間,接收一些有價值的資訊。」可惜牌照失落,計劃告吹,他改革電視新聞的夢想,始終落空。
如做新聞 要把關睇稿求證
李志堅在新聞行業打滾了超過二十年。九二年,他進入無綫新聞部實習,一年後畢業轉為正職,「因為當年有線開台,(無綫)走了不少人,好缺男記者,做啲粗重嘢。十個intern入面,只有我一個男仔,唔算最叻,但就請咗我。TVB係好好畀記者成長的地方,一路做,一路學到許多製作新聞的技巧、原則。」二十年過去,無綫新聞部金漆招牌早已墜下,李志堅也退下新聞崗位,毅然開發購物頻道。「做呢個位要把關、睇稿,做fact check,都好似以前做新聞,技巧有相通之處,都唔係咁難適應。」他微笑。
但畢竟在新聞行業埋首多年,這決定豈不艱難?李志堅依舊樂觀,「其實都無咩掙扎唔掙扎,我的事業第一個十年在TVB成長,第二個十年在這裏學做新聞,咁第三個十年,可以做什麼?我本來以為自己會做電視新聞,但無喎!咁做shopping channel會唔會係另一個挑戰呢?」年初新聞部解散後,李志堅本來想過創業,辦新聞媒體,在尋找投資者的過程中,卻處處碰壁。到五月左右,他接到王維基電話,邀請回巢做購物頻道。「佢打嚟,話呢個project其實都係創業啫,叫我用半日時間考慮。」他爽快答允。「可能因為我對香港電視這個平台,還有憧憬。咪試吓囉!」
少談執著 多講can-do
眼前的李志堅為人樂觀,甚至有點世故。訪問中,他少談堅持、執著,多講嘗試、變通、can-do。但言談之間,這位前新聞總監偶爾又會流露自己對新聞專業的眷戀。「有人話我(轉做shopping channel)是逃兵,我覺得唔係囉。」看得出,他仍然介懷。「鍾意新聞,係咪一定要做記者呢?最好當然自己落手做,但如果個際遇、環境有變化,咁作為香港人,是否應該要適應個變化呢?我覺得可以嘗試做唔同的project。」他如此解釋。
不脫離新聞 拍紀錄片
李志堅也在大專院校教書,任教電視新聞。年初開始離開新聞崗位,身為老師,他於心有愧。「唔能夠脫離太耐,教新聞要實戰同理論並重,唔可以停。」於是他開始在公餘時間拍紀錄片,主題是他最熟悉的「電視記者」。「好多人成日話佢哋片面報道,究竟係咪真係咁呢?心裏有個迷思。」紀錄片由年中開拍,直至佔領運動開始,題材突然大增。「原本只諗住拍二十分鐘,但依家估計拍到七八十分鐘,之後會考慮搵戲院放映。」提起這個side project,他一臉自豪。
探討兩代新聞人的鴻溝
紀錄片內容圍繞電視新聞記者,核心主題則是近期最流行的「世代矛盾」。李志堅說,雨傘運動固然與世代矛盾有關,但這套論述同樣能應用在電視記者身上。「拍的時候,咁啱發生無綫電視記者聯署事件,當中好多都係二十、三十世代,跟管理層那班四十、五十世代的人,明顯有唔同的價值取向,有衝突。」他舉例說明。「例如有些記者好支持個運動,咁點好呢?我哋嗰個年代係咁教嘛,如果你有參與個行動,有表態,咁就唔應該做採訪,要避嫌。但呢一代唔係咁諗,佢哋覺得做報道會中立、專業,其他時候可以為學生、為警察打氣。」兩代新聞人,間隔着鴻溝。
後記
揸機入佔領區 做訪問
但始終相同的,是對採訪的熱誠。為了拍攝紀錄片,李志堅親身上陣,揸機出入佔領區,跟行家們做訪問,他自言無官一身輕。「無咗新聞總監的身分,可以周圍搵人傾嘢影嘢,唔使尷尬。」他甚至為新嘗試而慶幸。「如果唔係無得做新聞台,就唔會做這件事啦。到時應該係指揮緊啲人去做,唔會自己落手落腳。所以際遇嘅嘢,有時好難講。」
客串《選戰》
撕去新聞總監的名牌,還換來亮相電視劇的機會。李志堅在《選戰》第二集客串一角,飾演富二代,身邊是資深演員駱應鈞。「既然無咗新聞總監的包袱,我平時又會睇電視劇,咁咪試囉。當然後果都要諗,不過就算之後做返新聞,咁新聞總監係咪唔可以拍劇集呢?又無講過呀。」說到尾,一切只因他熱中嘗試。「你可以好多嘢諗,然後諗完唔做。咁點解唔試吓呢?」由開發電視購物,到客串《選戰》,他從一而終。
訪問約定在香港電視的辦公室進行。開始前,我們先走進錄影廠裏逛了一圈。由一般辦公室改裝而成的錄影廠,樓底不高,甚至頗有山寨廠的况味,但現時卻每天進行兩次直播,拍攝Shopping Hero節目。我們參觀的時候,工作人員正落力地試燈光,試位置,準備一小時後的節目綵排。踏出錄影廠,便是購物頻道創作團隊工作的辦公室。驟眼看來,都是年輕的臉孔。
要畀年輕同事試
過去幾個月,李志堅跟這班年輕人一同籌備購物頻道。頻道正式啟播前,先有每天共兩小時的購物節目,既試水溫,又讓幕後人員邊做邊試。「我們有一半同事都係九十後,唔畀佢試,咁好『抆』喎。」李志堅一臉認真,舉例解釋。「例如有產品是口服的,就要注意醫藥條例,唔可以隨便話預防癌症啦,唔可以話降低膽固醇,只能夠話『適合關注膽固醇人士服用』。」他說,許多新人沒有這種意識。「他們不一定會理,但寫完我們會犯法。所以要有trial run,這個階段壓力會有,但不算很擔心。」
總監唔急,觀眾急。購物節目推出後,坊間反應平平,有專欄作家甚至批評節目「有陣ATV味」。李志堅不諱言,節目既要顧及觀眾,又要向商戶交代,不是易事。「要做到個個party都話正,其實好難。當然有好多關心我們的朋友會話,『喂!做靚啲啦!有趣味性啲啦!多啲人睇啦!』出面朋友對我們期望好高。」面對批評,李志堅強調團隊會繼續嘗試。「畢竟這件事在香港無乜好好的reference,亞視有做過,但係咪好成功呢?又未見到。同埋從未試過咁大規模。」港視已聯絡三百三十間商戶合作,他日瀏覽購物頻道,貨品選擇將會超過十萬種。規模之大,香港少見。
話你知個餡其實係乜?
電視購物,在台灣、日本、韓國都頗為流行,偏偏在香港,卻是新鮮玩意。王維基年中公布大計後,許多人並不看好,認為香港的大商場遍地開張,顧客要購物本已很方便。李志堅坦言自己曾經同樣懷疑,只是後來到韓國做研究,看見人家的購物頻道,賣的貨品包羅萬有,表達方式百花齊放,才有所改觀。但放在香港,究竟可不可行?他以太太的日常生活作例,「佢係一個OL,平日八點收工,基本上無得行街,如果平日工作不開心,都無得買嘢發泄。如果個電視好似櫥窗咁,會唔會吸引到消費者呢?」但李志堅強調,他們不是要做一般的廣告雜誌,「除了拍件product,更要想想怎樣將它應用於日常生活的畫面,例如拍一些台灣式的微電影。」
呢啲叫責任消費
香港人工時長兼不快樂,已是常態。但早已成形的消費習慣,有可能改變嗎?李志堅認為,習慣一時三刻也許改不了,但香港人的消費態度,卻應扭轉﹕「譬如買個袋,你有無諗過佢點樣嚟?成個概念係點?用料係咪OK?如果消費者對件產品的故事認識多啲,我有理由相信佢買的時候會諗過度過,買返去理論上亦會用得耐啲。」他說,這叫責任消費。
話題轉到近日大熱的「點Jack」廣告,以及「變態」的港視觀眾。香港人向來對電視廣告沒太大感覺,甚至視之為「廁所位」、「生果位」。偏偏港視開台近一個月來,不少人破例高呼「廣告愈多愈好」。李志堅主理購物節目,廣告製作與他無關,但他作為觀眾,同樣興奮。「我記得開台當日,朝早起身,一睇到廣告就覺得『點解啲廣告咁好睇嘅?』」筆者笑他誇張,畢竟港視的廣告客戶,跟TVB其實差不多。「係係係!我平時都好憎睇廣告,但當日唔知點解……可能因為真是等咗好耐,等開台都等咗四年。睇到廣告,知道嗰個係收入來源,即係有人支持喎!」李志堅頓了一頓。「係一種……抑壓咗好耐的釋放。」
「其實都係嗰啲廣告,都係咩咩白咖啡。但好多人都話未睇過!」李志堅分析,觀眾反應異常,說到底不過出於對香港電視的偏愛。「你當係鋤強扶弱又好,當係抑過咗好耐又好……我們目標係做一個香港人的電視台,現在終於面世,(觀眾)當係捧場,當然連汁都撈埋。他們這幾年有跟住我哋的事態發展,支持我哋嗰種精神、香港精神的,應該唔會介意連廣告都睇埋。」
十年準備 被政府煞停
觀眾為港視開台雀躍,李志堅身為員工,前後在這裏工作近十年,感受理應更深。今年三月,港視推流動電視受阻,他跟新聞部同事一同被裁。現在回想,依然唏噓。「好正常啫,你諗吓,今年年頭諗住做嘅嘢,突然間無得做,你點會開心呢?當時老婆都話我,不事生產啦,無正職,行行企企。」他當時接受媒體訪問,直言自己作為新聞總監,要派解僱信給並肩作戰多年的同事,感覺像「割掉自己一塊肉」。
想過用「癲噹」報天氣
痛苦,只因本來滿腹大計。李志堅主理的電視新聞部,當年不乏新嘗試。他們試過跟漫畫家合作,以「癲噹」報天氣,也試過拋棄「數白欖」形式,另闢蹊徑,改以微電影、主題方式做年終的大事回顧。到今年年初,他除了巡迴各間大學,招攬新血,更密謀構思一支二十多人的偵查報道團隊。「整隊人不用做daily嘢,專注做古仔。當然依然電視台都有類似的報道,但無所謂,大家有資源咪去做多些有深度的報道囉!」他認為這是大勢所趨,「新一代唔會只係滿足於純粹報道。啲事我都知道啦,點解要睇你個台?他們只會願意花時間,接收一些有價值的資訊。」可惜牌照失落,計劃告吹,他改革電視新聞的夢想,始終落空。
如做新聞 要把關睇稿求證
李志堅在新聞行業打滾了超過二十年。九二年,他進入無綫新聞部實習,一年後畢業轉為正職,「因為當年有線開台,(無綫)走了不少人,好缺男記者,做啲粗重嘢。十個intern入面,只有我一個男仔,唔算最叻,但就請咗我。TVB係好好畀記者成長的地方,一路做,一路學到許多製作新聞的技巧、原則。」二十年過去,無綫新聞部金漆招牌早已墜下,李志堅也退下新聞崗位,毅然開發購物頻道。「做呢個位要把關、睇稿,做fact check,都好似以前做新聞,技巧有相通之處,都唔係咁難適應。」他微笑。
但畢竟在新聞行業埋首多年,這決定豈不艱難?李志堅依舊樂觀,「其實都無咩掙扎唔掙扎,我的事業第一個十年在TVB成長,第二個十年在這裏學做新聞,咁第三個十年,可以做什麼?我本來以為自己會做電視新聞,但無喎!咁做shopping channel會唔會係另一個挑戰呢?」年初新聞部解散後,李志堅本來想過創業,辦新聞媒體,在尋找投資者的過程中,卻處處碰壁。到五月左右,他接到王維基電話,邀請回巢做購物頻道。「佢打嚟,話呢個project其實都係創業啫,叫我用半日時間考慮。」他爽快答允。「可能因為我對香港電視這個平台,還有憧憬。咪試吓囉!」
少談執著 多講can-do
眼前的李志堅為人樂觀,甚至有點世故。訪問中,他少談堅持、執著,多講嘗試、變通、can-do。但言談之間,這位前新聞總監偶爾又會流露自己對新聞專業的眷戀。「有人話我(轉做shopping channel)是逃兵,我覺得唔係囉。」看得出,他仍然介懷。「鍾意新聞,係咪一定要做記者呢?最好當然自己落手做,但如果個際遇、環境有變化,咁作為香港人,是否應該要適應個變化呢?我覺得可以嘗試做唔同的project。」他如此解釋。
不脫離新聞 拍紀錄片
李志堅也在大專院校教書,任教電視新聞。年初開始離開新聞崗位,身為老師,他於心有愧。「唔能夠脫離太耐,教新聞要實戰同理論並重,唔可以停。」於是他開始在公餘時間拍紀錄片,主題是他最熟悉的「電視記者」。「好多人成日話佢哋片面報道,究竟係咪真係咁呢?心裏有個迷思。」紀錄片由年中開拍,直至佔領運動開始,題材突然大增。「原本只諗住拍二十分鐘,但依家估計拍到七八十分鐘,之後會考慮搵戲院放映。」提起這個side project,他一臉自豪。
探討兩代新聞人的鴻溝
紀錄片內容圍繞電視新聞記者,核心主題則是近期最流行的「世代矛盾」。李志堅說,雨傘運動固然與世代矛盾有關,但這套論述同樣能應用在電視記者身上。「拍的時候,咁啱發生無綫電視記者聯署事件,當中好多都係二十、三十世代,跟管理層那班四十、五十世代的人,明顯有唔同的價值取向,有衝突。」他舉例說明。「例如有些記者好支持個運動,咁點好呢?我哋嗰個年代係咁教嘛,如果你有參與個行動,有表態,咁就唔應該做採訪,要避嫌。但呢一代唔係咁諗,佢哋覺得做報道會中立、專業,其他時候可以為學生、為警察打氣。」兩代新聞人,間隔着鴻溝。
後記
揸機入佔領區 做訪問
但始終相同的,是對採訪的熱誠。為了拍攝紀錄片,李志堅親身上陣,揸機出入佔領區,跟行家們做訪問,他自言無官一身輕。「無咗新聞總監的身分,可以周圍搵人傾嘢影嘢,唔使尷尬。」他甚至為新嘗試而慶幸。「如果唔係無得做新聞台,就唔會做這件事啦。到時應該係指揮緊啲人去做,唔會自己落手落腳。所以際遇嘅嘢,有時好難講。」
客串《選戰》
撕去新聞總監的名牌,還換來亮相電視劇的機會。李志堅在《選戰》第二集客串一角,飾演富二代,身邊是資深演員駱應鈞。「既然無咗新聞總監的包袱,我平時又會睇電視劇,咁咪試囉。當然後果都要諗,不過就算之後做返新聞,咁新聞總監係咪唔可以拍劇集呢?又無講過呀。」說到尾,一切只因他熱中嘗試。「你可以好多嘢諗,然後諗完唔做。咁點解唔試吓呢?」由開發電視購物,到客串《選戰》,他從一而終。
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2014121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