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8, 2014

流行音樂,不如我們從頭來過?

Photo: 是日果欄,是聖誕日看山上音樂會的感想,也是雨傘運動過後,對香港流行音樂的感想。還是那一句,一年下來,對於香港流行文化,我還是心存感恩的。

***

流行音樂,不如我們從頭來過?

文 / 阿果
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20141028

聖誕佳節,我上山。由大學火車站出發,沿着濕滑斜坡往上爬,然後在烽火台前,冒着滂沱大雨,欣賞了一場由何韻詩、黃耀明與香蕉奶領銜主唱的音樂會,十分感動。

坦白說,這段文字,全屬馬後炮。當天下午,踏出火車站閘門前一刻,我的內心仍徘徊在十五和十六之間。猶豫,源於害怕——我怕大雨令人狼狽,更怕長命斜使人疲累,但最怕的,恐怕還是香港流行音樂,再次令慕名而來的我,狼狽又疲累。

我的恐懼,絕對是有的放矢。過去幾個月來,有兩套關於香港流行音樂的說法,在街頭巷尾異常流行。批評論者手執理據,高聲宣講,更呼籲香港百姓刺穿耳膜,回頭是岸。在他們眼中,流行音樂在當下的香港社會,有兩大核心問題,不可不理:

流行歌曲無料兼無用?

一、流行音樂無料。幾星期前,《星期日檔案》用兩集篇幅探討「廣東歌之死與生」,再次運用陳腔,奏起濫調,用八、九十年代的巨星光芒,對比當下樂壇的暗淡無光;臨近年底,電台舉行一年一度的例行公事(又名樂壇頒獎禮),出名明星紛紛缺席,只剩(說)不出名的暗星奀星,聯同觀眾,強忍耳痛,狂打呵欠,順道為香港流行音樂掩上棺蓋。在許多人心目中,港式流行早已滾下山坡,不見蹤影。因此,他們相信,與其上山舉傘聽歌,不如安坐家中,透過墳場新聞直播,重溫哥哥、梅姐、霑叔等人的勁歌金曲。

二、流行音樂無用。由歌神到校長,由天王到吹神,港式流行曲輝煌多年,主要原因是它既能引出百姓耳油,又能牽動聽眾情感,當中偶現刻畫時代之作,如《皇后大道東》《獅子山下》,大眾就更加七情上面,唱得肉緊。然而,過去幾個月社會風雲色變,「流行音樂究竟有何用」的質疑,愈發壯大。於是群星合唱的《撐起雨傘》被批評太柔弱、太離地,無助抗爭;於是每晚在海富中心掃動結他的香蕉奶,常被揶揄質疑;於是夏愨道、彌敦道上,愈來愈少人「不羈放縱愛自由」。與其快樂過生活(簡稱自high),不如拚命去生存,許多人如是相信。

步上斜坡,兩套說法,一直在頭頂盤旋。路上,我瞥見不少同路人,撐起黃傘,魚貫登山。看着他們的身影,我努力勸服自己﹕身為怕執輸(又怕執錢)的香港人,這次音樂會牌面超大(以何韻詩為首),歌單特長(三十多首),意義深遠(音樂會名為「回到初衷」),最重要是免費入場,照理是穩賺不賠的假日節目。結果,我握緊拳頭,順隨人潮,踏上大道,在台前找個位置,鋪好枱布,席地而坐。

結果,長達三小時的馬拉松式音樂會一如所料,令人疲累又狼狽。期間天下大雨,我多番萌生退意,但結果還是留守原位,努力從雨傘隙縫間觀看演出,直至完場。從中我再次認識香港流行音樂。

一、流行音樂作為技藝。港式流行質素參差,時常為人詬病。多年來,我們有時目擊歌手走音而若無其事,有時聽見歌詞不知所云。當日的音樂會在戶外舉行,設備當然難比紅館,但三小時下來,絕對不乏出色的演出。向來唱得的何韻詩、黃耀明和盧凱彤固然保持水準,但後起之秀、無名小卒,甚至是學民義工,唱起自家創作的歌曲,也絕不失禮。

最讓我大開眼界的,是由一班中三男生組成的Big Boyz Club。這班男生,上台時個個面容靦覥,一如所有青春期男生的模糊臉孔,但音樂響起,男孩們卻都換上了另一張臉。翻看資料,這班相識於社區中心的男生,結成組合已有四年之久。928翌日,他們跟導師合作,創作並說唱《催淚彈》一曲,技巧或幼嫩,成品卻動人。這些「歌手」,注定無緣任何頒獎禮,但他們的技藝,以至熱誠,比起游走主流的音樂人,有時有過之而無不及。

二、流行音樂作為世代。香港人向來追逐大牌,鍾情明星,當日的音樂會卻是一反常態——觀眾對黃耀明的《今天應該更高興》和《太平山下》興趣缺缺,卻為年輕歌手的《日日去鳩嗚》與《話你戇X怕你嬲》而瘋狂尖叫;音樂會中途有過冷場,但重新燒滾氣氛的,不是何韻詩,而是中三男孩組合;全場高潮,不在群星合唱「不朽香江名句」,而在岑敖暉上台,高喊「我要真普選」一刻。

自家創作出色 唱出熱情

世代在變,我們看待流行音樂的方式也要變。我們不能再任由電視定義廣東歌生死,也毋須依賴電台頒發樂壇成績表,更要棄掉以往聽歌的習慣﹕只看牌面、單純觀星。反之,我們要擴闊眼界,放眼YouTube,留意「香港樂評選」,甚至借用新世代的眼球、耳朵和心跳,重新尋找流行音樂之於觀眾的意義、價值和地位。 然後,我們會發現港式流行從未死去,近年更在從頭茁壯,問題只在於——你究竟用哪一把尺來量度?

三、流行音樂作為記憶。我本來以為,音樂會在中大舉行,聽眾應該全是學生,結果不然。在年輕臉孔以外,也有為數不少的中年人慕名上山,觀看表演。他們未必懂得與羅冠聰合唱《無盡》,而教全場躍動的《光明會》,他們也許亦沒感覺。但他們依舊赴約,甚至在冷雨夜裏留守到底,可能純料因為對於雨傘運動,他們有記憶,更有感情。

音樂會既名為「回到初衷」,自然滿載雨傘運動的平民記憶。台下觀眾反應熱烈、情緒高昂,絕對不僅因為台上音樂人歌聲美妙(對不起,周博賢除外),更因為前奏響起,人人腦海裏已盡是回憶片段。看羅冠聰唱《無盡》,自然想起同樣在中大舉行的罷課大會,又或是夏愨道上隨處可見的「難得夢一場革命不老」橫額;聽着《日日去鳩嗚》,不期然聯想起每晚在旺角街頭上演的奔放與癲狂;合唱《獅子山下》,那黃色巨型直幡頃刻間重現腦海,永誌不忘……流行音樂在佔領路上,從沒離開過。

滿載回憶 叫人「毋忘初衷」

批評論者說得沒錯,香港流行音樂也許並無實際效用,說到尾,它是幾個音符,無助抗爭,更沒法改寫歷史。因此風繼續吹,頭繼續扑,場繼續清,普選仍是夢想中的彼岸,永遠還未到。然而我們同樣無法視而不見的是,過去這段日子,無論在街頭、石壆,抑或廣場、天橋,流行曲一樣化成符號,翻弄記憶,挑起情感,書寫歷史。是它教我們在佔領時有所依據,也是它讓我們在清場後毋忘初衷。

走過山坡,撐過雨傘,香港流行音樂,不如我們從頭來過?

Photo from HOCC facebook page.
Tag: MC² 香港樂評 Big Boyz Club Music (大男孩音樂) 文化界監察暴力行動組

聖誕佳節,我上山。由大學火車站出發,沿着濕滑斜坡往上爬,然後在烽火台前,冒着滂沱大雨,欣賞了一場由何韻詩、黃耀明與香蕉奶領銜主唱的音樂會,十分感動。

坦白說,這段文字,全屬馬後炮。當天下午,踏出火車站閘門前一刻,我的內心仍徘徊在十五和十六之間。猶豫,源於害怕——我怕大雨令人狼狽,更怕長命斜使人疲累,但最怕的,恐怕還是香港流行音樂,再次令慕名而來的我,狼狽又疲累。

我的恐懼,絕對是有的放矢。過去幾個月來,有兩套關於香港流行音樂的說法,在街頭巷尾異常流行。批評論者手執理據,高聲宣講,更呼籲香港百姓刺穿耳膜,回頭是岸。在他們眼中,流行音樂在當下的香港社會,有兩大核心問題,不可不理:

流行歌曲無料兼無用?

一、流行音樂無料。幾星期前,《星期日檔案》用兩集篇幅探討「廣東歌之死與生」,再次運用陳腔,奏起濫調,用八、九十年代的巨星光芒,對比當下樂壇的暗淡無光;臨近年底,電台舉行一年一度的例行公事(又名樂壇頒獎禮),出名明星紛紛缺席,只剩(說)不出名的暗星奀星,聯同觀眾,強忍耳痛,狂打呵欠,順道為香港流行音樂掩上棺蓋。在許多人心目中,港式流行早已滾下山坡,不見蹤影。因此,他們相信,與其上山舉傘聽歌,不如安坐家中,透過墳場新聞直播,重溫哥哥、梅姐、霑叔等人的勁歌金曲。

二、流行音樂無用。由歌神到校長,由天王到吹神,港式流行曲輝煌多年,主要原因是它既能引出百姓耳油,又能牽動聽眾情感,當中偶現刻畫時代之作,如《皇后大道東》《獅子山下》,大眾就更加七情上面,唱得肉緊。然而,過去幾個月社會風雲色變,「流行音樂究竟有何用」的質疑,愈發壯大。於是群星合唱的《撐起雨傘》被批評太柔弱、太離地,無助抗爭;於是每晚在海富中心掃動結他的香蕉奶,常被揶揄質疑;於是夏愨道、彌敦道上,愈來愈少人「不羈放縱愛自由」。與其快樂過生活(簡稱自high),不如拚命去生存,許多人如是相信。

步上斜坡,兩套說法,一直在頭頂盤旋。路上,我瞥見不少同路人,撐起黃傘,魚貫登山。看着他們的身影,我努力勸服自己﹕身為怕執輸(又怕執錢)的香港人,這次音樂會牌面超大(以何韻詩為首),歌單特長(三十多首),意義深遠(音樂會名為「回到初衷」),最重要是免費入場,照理是穩賺不賠的假日節目。結果,我握緊拳頭,順隨人潮,踏上大道,在台前找個位置,鋪好枱布,席地而坐。

結果,長達三小時的馬拉松式音樂會一如所料,令人疲累又狼狽。期間天下大雨,我多番萌生退意,但結果還是留守原位,努力從雨傘隙縫間觀看演出,直至完場。從中我再次認識香港流行音樂。

一、流行音樂作為技藝。港式流行質素參差,時常為人詬病。多年來,我們有時目擊歌手走音而若無其事,有時聽見歌詞不知所云。當日的音樂會在戶外舉行,設備當然難比紅館,但三小時下來,絕對不乏出色的演出。向來唱得的何韻詩、黃耀明和盧凱彤固然保持水準,但後起之秀、無名小卒,甚至是學民義工,唱起自家創作的歌曲,也絕不失禮。

最讓我大開眼界的,是由一班中三男生組成的Big Boyz Club。這班男生,上台時個個面容靦覥,一如所有青春期男生的模糊臉孔,但音樂響起,男孩們卻都換上了另一張臉。翻看資料,這班相識於社區中心的男生,結成組合已有四年之久。928翌日,他們跟導師合作,創作並說唱《催淚彈》一曲,技巧或幼嫩,成品卻動人。這些「歌手」,注定無緣任何頒獎禮,但他們的技藝,以至熱誠,比起游走主流的音樂人,有時有過之而無不及。

二、流行音樂作為世代。香港人向來追逐大牌,鍾情明星,當日的音樂會卻是一反常態——觀眾對黃耀明的《今天應該更高興》和《太平山下》興趣缺缺,卻為年輕歌手的《日日去鳩嗚》與《話你戇X怕你嬲》而瘋狂尖叫;音樂會中途有過冷場,但重新燒滾氣氛的,不是何韻詩,而是中三男孩組合;全場高潮,不在群星合唱「不朽香江名句」,而在岑敖暉上台,高喊「我要真普選」一刻。

自家創作出色 唱出熱情

世代在變,我們看待流行音樂的方式也要變。我們不能再任由電視定義廣東歌生死,也毋須依賴電台頒發樂壇成績表,更要棄掉以往聽歌的習慣﹕只看牌面、單純觀星。反之,我們要擴闊眼界,放眼YouTube,留意「香港樂評選」,甚至借用新世代的眼球、耳朵和心跳,重新尋找流行音樂之於觀眾的意義、價值和地位。 然後,我們會發現港式流行從未死去,近年更在從頭茁壯,問題只在於——你究竟用哪一把尺來量度?

三、流行音樂作為記憶。我本來以為,音樂會在中大舉行,聽眾應該全是學生,結果不然。在年輕臉孔以外,也有為數不少的中年人慕名上山,觀看表演。他們未必懂得與羅冠聰合唱《無盡》,而教全場躍動的《光明會》,他們也許亦沒感覺。但他們依舊赴約,甚至在冷雨夜裏留守到底,可能純料因為對於雨傘運動,他們有記憶,更有感情。

音樂會既名為「回到初衷」,自然滿載雨傘運動的平民記憶。台下觀眾反應熱烈、情緒高昂,絕對不僅因為台上音樂人歌聲美妙(對不起,周博賢除外),更因為前奏響起,人人腦海裏已盡是回憶片段。看羅冠聰唱《無盡》,自然想起同樣在中大舉行的罷課大會,又或是夏愨道上隨處可見的「難得夢一場革命不老」橫額;聽着《日日去鳩嗚》,不期然聯想起每晚在旺角街頭上演的奔放與癲狂;合唱《獅子山下》,那黃色巨型直幡頃刻間重現腦海,永誌不忘……流行音樂在佔領路上,從沒離開過。

滿載回憶 叫人「毋忘初衷」

批評論者說得沒錯,香港流行音樂也許並無實際效用,說到尾,它是幾個音符,無助抗爭,更沒法改寫歷史。因此風繼續吹,頭繼續扑,場繼續清,普選仍是夢想中的彼岸,永遠還未到。然而我們同樣無法視而不見的是,過去這段日子,無論在街頭、石壆,抑或廣場、天橋,流行曲一樣化成符號,翻弄記憶,挑起情感,書寫歷史。是它教我們在佔領時有所依據,也是它讓我們在清場後毋忘初衷。

走過山坡,撐過雨傘,香港流行音樂,不如我們從頭來過?


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20141028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webpage tracking stats
PlayStation 2 G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