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22, 2013

純恩對偉文 — 讓流行文化走第三條路




「歌手唱得難聽,音樂千篇一律,歌詞不知所謂,以前樂壇好得多!」大時大節跟親戚晚飯,飯後大伙兒邊吃水果,邊看電視,每當熒幕上有歌手獻唱,總有親戚皺眉、輕笑,然後獻以指摘。我愛唱反調,擅替流行文化說好話,但遇上這種情形,總是內心交戰,意欲反駁,又有口難言。

這個星期,旁觀李純恩與樂壇中人隔空對罵,交戰感覺,再次湧上心頭。事緣李在報章專欄撰文,以「香港歌壇之死」為題,狠批「現在香港歌壇謀生的人好像都文盲了」,而創作人既然「自作孽不可活」,「香港歌壇死到今天這地步」,自是活該。言詞尖銳,情緒激憤,自然引起樂壇中人放聲反駁——黃偉文帶頭直斥李「騙稿費胡言亂吠」;金培達暗諷「有些人的審美停滯不前」;何韻詩反問「我的廣東歌有感動過你們嗎?」;李克勤質疑「不清楚,不明白,就請不要寫」……一篇方格文章,竟能號召樂壇團結一致,槍口對外,相信李純恩也感意外。

現代流行音樂真的已死?

我和許多香港人一樣,素來喜歡黃偉文的詞,也曾因聽見「分開簡單抹去往事極難」而感動落淚。按照慣例,這場口水戰我們都理應站在樂壇一方。然而這幾天,細讀過網民留言,參加過一個與法證科學有關的投票選舉(「香港樂壇究竟死咗未?」),我訝然發現,市民大眾原來頗為一致地認同李純恩,同意廣東歌詞大不如前(「跟八、九十年代差太遠」)、香港樂壇岌岌可危(「我無聽廣東歌好耐了」),並從速作出反應(紛紛轉投中韓台各大流行文化陣營)。民心倒戈,反映這場有關香港樂壇的論戰,不單是李黃二人的意氣之爭,更能記錄港人對流行文化現况的集體反彈——事實上最近幾年,每逢論到香港電影、電視、音樂,大眾最常作出的評價,正是「無復昔日風光」、「缺乏文化修養」。

刻板印象vs.瑕疵充斥的危機

應該支持李純恩,努力放狠話摑醒流行文化?還是擁護黃偉文,保衛屬於一代人的金漆招牌?內心交戰,欲言又止。想嗆聲反對,因為李的觀點,其實十分懨悶——聽見新晉歌手一時失手,一兩首歌曲平板乏味、詞不達意,就妄下定論?如斯批評,往往建基於「新不如舊」的刻板想像,侷促地抽離時空,隔空比對,卻又漠視媒體生態、工業模式、觀眾口味的轉變對於作品形態的影響,絕對是大錯特錯。

要推翻這種「樂壇已死論」,可以邀請林二汶即場演唱《如水》,請林夕朗讀《弱水三千》歌詞,更可以大逆不道地指着對方鼻尖大叫:「這些歌能夠感動我這代人,而你,就回去鑑賞黎彼得的詞作吧!」

然而話到嘴唇,又有猶豫。不能否認,在暗啞灰敗的這個年頭,我城並不缺少能令人開眼、尖叫的流行文化作品;不過另一方面,我們又必須承認,流水工業生產的連串作品當中,不少確實質素參差,令你頭痛,教我失明。瑕疵品充斥市面、群眾轉身撤離……香港樂壇、流行文化就算仍然未到「已死」的地步,明顯也是危機重重。但這是創作人(又或填詞人)的責任嗎?我不同意。

滿足大眾口味的樣板

這些年來,香港流行音樂雖偶有佳作,但整體而言創意不足、活力衰退,難敵鄰近地區,絕對是不爭事實。不過箇中原因,卻肯定不是因為填詞人「文盲」、「唔識字」,導致作品出事,不能「流傳後世」。歸根究柢,問題還是出於工業體制本身。在全球化與數碼化的大環境影響下,香港音樂工業要努力存活,在資本主義的殘酷遊戲底下繼續賺錢,只得減低風險,將以往曾經成功的方程式奉行到底,於是音樂沿用樣板,千篇一律;監製只要確保歌曲不走音、易上口,就告任務完成;歌手沒有性格,態度謹慎,多念(唱片公司給予的)對白,少出(發自內心的)真聲。在保守至上的牢固體制之下,創作人除非大名鼎鼎,否則自然要步步為營,努力符合老闆與聽眾(或K迷)的口味,做些「唔會輸」的音樂。所謂創意,根本無從談起。

當然媒體也有責任。最近幾年,學院派與互聯網的音樂評論、歌詞研究,猶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不信可試在網上搜尋「香港歌詞研究小組」或「香港音樂評論組織」)。同一時間主流媒體的態度,卻是急轉直下,愈發輕視——電視台為鞏固壟斷地位,不惜一切為歌手提供練習普通話的機會,封殺其生存空間;大時大節視他們為充撐場面的工具,年尾頒獎又將他們變成談判籌碼……卻一直未曾認真看待音樂,更遑論要推動創意,參與推廣。音樂評論(或推介)在主流媒體逐漸缺席,大眾對於好音樂的賞析能力、業內創作人對於改良作品的推動力,自然大打折扣。如是者,環環緊扣,惡性循環,香港樂壇自然佳作凋零。

懷舊創新各有缺欠

今後何去何從?李純恩(及大部分網民)的說法,主張流行文化要走下去,必須燃亮你意志,鼓起我勇氣,踏實回望,模仿鄭國江,學習林振強,以優美詞藻啟迪人心,務求重拾港式流行的黃金風采;至於黃偉文及一眾樂壇中人的反戈,則放眼現在,肯定本地音樂方向正確,有Q嘜保證,持異見者不過因為不懂欣賞、視野狹窄而已……這兩套主張,其實各有缺欠。

沒錯,我們毋須手持竹篙作武器,亦不必拘泥於新舊比較,但另一方面,大家又必須睜開雙眼,認真看待刻下的香港流行音樂。如何認真?媒體要放低稚嫩目光,嘗試嚴肅挑剔,容許評論人就歌詞含義、旋律編排、創新精神等作出票房毒藥式的詳細批判;圈中人要戒掉自我感覺良好的惡習,專注聆聽,低頭改進,堅持創新;唱片公司要拋棄保守,放開懷抱,既重計算,亦要容許火花。

李純恩的文章,左一句「文盲」、右一句「已死」,既訴諸情緒,難聽刺耳,又缺乏理據,立論鬆散,絕對可以不理;然而事後群眾迴響,既反映心態,又訴說期望,樂壇中人就絕對不能再坐視不理——唯有冷靜聆聽,仔細盤點,用心急救,方可讓港式流行走出第三條路,殺出重圍,掙扎求存。


刊於2013-09-22明報星期日生活.果欄

1 comment:

  1. 黃霑的歌詞毛病也很多,請讀這篇文章:
    http://blog.udn.com/truphan/7257491

    ReplyDelete

 

webpage tracking stats
PlayStation 2 G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