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13, 2015

今天只有殘留的軀殼

周一晚上,網上瘋傳梁振英與黃家強的晚宴合照,我和許多香港人一同徹夜難眠。Beyond 忠實歌迷失眠,源頭明顯指向為畀面派對背棄了理想的黃家強;我不是Beyond 的擁躉,但同樣睡不着,只因事實擺在眼前:香港普及文化曾經有過的光輝歲月,今天只剩下殘留的軀殼。這一點,教我和廣大百姓輾轉反側,大失失望。

失望,皆因香港人不知何解,竟對流行文化心存希望。流行文化從來不是善類,多年來它雖然在世界各地挑撥七情,滿足六慾,娛樂大眾,帶來(比局長去日本旅行)更新奇、好玩、刺激的生活體驗,但它的真身終究是個大算盤,商業掛帥,唯利是圖,機關算盡;它眼裏的不是觀眾,而是市場;它要討好的對象沒錯是你和我,但討好的原因不過因為你我褲袋裏有個錢包。

偏偏香港的土壤,卻因種種歷史意外使然,在爆谷、肥皂和光環以外,還意外孕育出不少有血肉有人性的大眾明星、文化經典。這一點,學者毋須長篇大論,觀眾自有雙眼見證。時至今日,不少人仍在眷戀無綫昔日的蠻勁,歌頌Beyond 當年的人文關懷,也為梅豔芳的貼身物品被拍賣而握緊雙拳,痛心疾首。肉緊,因為我們曾向流行文化交付真心。

肉緊,因為曾交付真心

是真心也是天真。如今我們明知時移世易,光輝歲月已成逝去日子,普及文化的軀殼和風向亦老早改變,但心裏依然為那美好舊世界預留位置——正因如此,黃家強淪為高官伴唱,才令百姓一同心碎;崔健批評許志安不思進取,才教港人集體反彈;無綫借《網絡挑機》鞏固地位,才能使觀眾失望作嘔。不少香港人(如我),心底仍期望(或奢望)舊明星、舊大台、舊媒介能回到過去,像以往一樣,不理市場,越過老闆,躲過制度,繼續跟大眾風雨同路,同步過冬。

但這個星期,聽過黃家強(夾雜譚志源、林建岳)的歌聲,再看過一連十集的《網絡挑機》以後,我想我真的要收回以上說話了。

先談黃家強。事發後,大眾對他的責罵沒有停過。細心聽他回覆傳媒的說話,再讀過他寫的網上文章,老實說,跟任建峰一樣,我其實對他有幾分同情。黃家強解釋稱,當日不過被公司安排到私人宴會上獻唱,事前不知高官們在席。現場消息又指,黃表演完畢,準備離開卻被攔住,被迫留在台上向梁振英交心,與一眾高官「風雨中抱緊自由」。若實情如此,如黃家強自己所言,他理應做足歌手本分——起碼做足一個主流歌手的本分。

流行文化不是純粹的藝術,而是一盤架構複雜的大生意。歌手們表面上自由自我,高唱我歌,但又盡「本分」,看面色,顧市場。你或者會問,以往Beyond 不也曾亂闖禁區,自彈自唱嗎?對,但也別忘記,連家駒也說過「我玩rock 都要食飯」,如今被捧上神枱的經典,也有過向市場妥協的經歷。不同的是,以往向商業低頭,歌手會被迫唱《真的愛你》,如今向市場妥協,他們則需聽從老闆吩咐,面朝北方,在高官商賈面前大唱《真的愛你》——雖然理論上兩者分別,其實不大。

更何况,我們對光輝歲月的理解,亦不夠全面。沒錯香港培育過不少有話直說,甚至憑歌寄意的良心歌手,如黃家駒、梅艷芳,但他們終究是少數。大部分的香港藝人,其實和普羅大眾一樣,視牆頭草為榜樣,為市場隨風擺柳。今天我們罵歌手們背棄了理想,愧對香港,如邱禮濤所言是「一場誤會」。所謂「理想」,要不根本從不存在,要不當年未經歷練——畢竟那個年頭,老闆未患斜視(只向北望),說幾句人話也不至被封殺到無工開。

Beyond 不會永遠是Beyond,舊明星永遠不會像昔日一樣為民請命,因為流行文化的本質正是市場主導,而如今主流的市場,方丈處處,禁區多多。這次風波是對黃家強的一次教訓,更是對全港天真歌迷的一次重新教育。

舊明星變不了,那舊媒介又如何?過去兩星期,無綫節目《網絡挑機》再次以行動向所有香港人說明一個事實:香港流行文化的舊大台,如今只剩下殘留的軀殼——而更可怕的是,全台上下竟然為此毫無悔咎,甚至引以為傲。

《網絡挑機》這節目之所以吸引(我收看),全因於節目形式上它具顛覆性。它開宗明義,邀請十多個「網絡紅人」,深入虎穴,直斥其非,甚至安排他們與電視名人直接對質,交流意見,最後予以空間,播放年輕人的創作。表面上,它開放天空,鼓勵多元,細心聆聽,意欲改進……總之做足所有舊媒體不會做的事。乍聽來,簡直是人類創舉,功德無量。看節目之前,我甚至有過半秒幻想——這節目是否意味着無綫意識到與時代脫節,立意求變呢?

用意在還擊所有的批評

我太天真。節目播出以後,觀眾才驚覺,節目的用意不在破舊立新,而在於透過不同聲音,還擊近年所有對無綫的批評(善意或惡意),從而鞏固舊有秩序。於是,我們聽見肥媽罵人「成日掛住鬧,有無檢討自己」;李力持嘲弄參加者「批評就叻,實則一無是處」;王晶重申無綫幕後個個「食鹽多過你食米」。

透過訪談,透過旁白,它努力灌輸觀眾:大台沒錯老氣橫秋,但其實膠劇好合理,無綫幾好睇。不同意?那你來試試,否則請應該盡快收聲,以免影響社會和諧……箇中謬誤,相信連鍾樹根和蔣麗芸都聽得出。你以為舊大台會轉身求變,重建光輝歲月?《網絡挑機》告訴你:才不!因為大眾眼中的殘留軀殼,根本就是無綫高層心目中的重要資產。他們不是不能變,而是不願變。

舊明星、舊媒體無復舊觀,聽起來好像很絕望?又未必。這個星期過後,我又發現,假若我們願意放下對於明星、大台的執迷,自會察見流行文化在黑暗中仍有亮點。用大電視框來看YouTuber 的短片,當然看不順眼,但誰說網上製作一定要進入公仔箱才算成功?這種成功的標準又由誰來定義?一旦撕去這種期許,不難發覺這些創作裡頭,依然埋藏港式流行獨有的活力與技藝。觀眾與其繼續痛罵大台敗壞文化版圖,何不細心欣賞新的創作、新的玩法?

給予實質支持獨立藝人、良心歌手

同一道理,今天的香港明星無疑教人失望輾轉。但誰說他們就是香港流行的全部?與其繼續慨嘆Beyond今非昔比,念着「如果家駒在,一定不會點點點」,咒罵明星北上搵食「賣港求榮」,不如多實質支持那些拒絕(或被拒絕)再玩商業遊戲的獨立藝人、良心歌手(如黃耀明、盧凱彤)。「不跟高官唱歌」、「放棄內地市場」聽起來很輕省,但實行起來,肯定步履艱難。

無疑,我們曾經珍視的明星和文化,今天只餘殘留的軀殼。但正因如此,大家更應放過家強,放棄大台,告別懷緬,戒掉失眠;然後明天身體力行,伴隨新的標誌、新的媒介、新的流行,扶老攜幼,輾轉上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webpage tracking stats
PlayStation 2 G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