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7, 2015

吳業坤現象

過去一星期,吳業坤和他鏡片上的霧氣,走上大台,經過網絡,擴散全港,感動眾生。一夜間, 「坤哥」由鄰家男孩,變身大眾明星。坦白說,我有點詫異。

樂壇頒獎曾經是全城盛事。每逢年尾,人人定睛大台,期待明星,為「樂壇成績表」握拳喘氣。到近年,以上句子成為絕唱。一方面,無綫、商台等流行「大台」,影響力日漸消減,年輕一輩懶理勁歌,少聽叱咤,更對主流傳媒因種種商業及人事因素而頒發的所謂「成績表」嗤之以鼻;另一方面, 「明星」於香港漸成瀕危動物。如今環顧本地樂壇,只有歌手,再無(歌精舞勁且能感染眾生的)天王巨星,百姓視線不知該投向何方。

因此, 「吳業坤現象」才令人詫異。第一,他身處「大台」。吳業坤主持過《勁歌》, 演過《愛. 回家》,如今在(大家厭棄的)無綫頒獎禮拿到新人獎,根本是順理成章;第二,他不是「明星」。由五年前出道至今,坤哥都以同一模樣示人——「黑框架着眼睛」、「話說得不太清」,儼如搞笑藝人。到今年他出了唱片,代表作卻是大家(表面上)最鄙視的典型港式K 歌……吳業坤跟「明星」,似乎沾不上邊。

偏偏,吳業坤當晚的精彩(嚎哭)演出以及真誠(走音)歌聲,卻在各家各戶反覆重播。到底大家為何喜歡坤哥?我非常好奇。這個星期,我翻看《巨聲》,拜讀訪問,聆聽「坤歌」,努力重組迷濛鏡片下的那張面孔。結果拼湊出來的,不單是吳業坤的個人故事,也是一代人的共同處境。

我們都是吳業坤

吳業坤出身草根,生於公屋,父親當司機,母親做清潔。他其貌不揚(自小已是眾人眼中的透明人),學歷不高( 考不進八大, 也沒有12A),明顯跟廣大網民一樣,是陳百祥或上一代精英口中所指的「廢青」、「loser」。然而,跟不少同代後生仔一樣,他認定人生不能枉過,有夢想就要追趕。於是,趁着《超級巨聲2》進行招募,他提着結他,一臉腼腆的在MegaBox 獻唱《夢一場》,從此踏入電視台,牽動狂潮,為大眾所識。

可是,如同眾多「廢青」、「毒L」所經歷一樣,吳業坤的歌唱夢,終歸只是「夢一場」。《超級巨聲》節目結束,他贏了名氣(及花名「坤哥」),輸了比賽,更沒林欣彤、胡鴻鈞般幸運,能飛上枝頭,成為歌星。反之,他被大台吸納,進入制度,動聽的說法是「延續夢想」,實情卻是被壓榨、被扭曲:明明想唱歌,卻當了音樂節目主持,表演「聽人唱歌」;明明想創作,卻要呆站幕前,拍劇集,扮小丑,做棋子,跟其他《巨聲》同伴一樣,成為填補無綫藝員荒的雜牌軍。

獲獎當晚,吳業坤鏡片上的霧氣,明顯跟以上那段(又名「出人頭地」的)歷史,關係密切。年輕一代之所以大感共鳴,則因為這段歷史,大家不僅親眼見證,更有親身經歷: 「坤哥」的外貌、身分、夢想、困境,與同代人的境况互相呼應——外表平凡,出身普通,卻有夢想;有衝勁,敢嘗試,卻失敗收場;最後只得回歸現實,進入制度,被扭曲,被壓榨,營營役役。這一代,人人身邊都有一個像吳業坤的朋友;甚至乎,不少年輕人都不介意自認:我們都是吳業坤。

舊世界與新媒體

但這也不過是大眾喜歡吳業坤的一半原因。《超級巨聲》完結後,吳繼續在電視台深耕細作(又名「推騾仔」),有時做主持,有時演趣劇,做盡所有無綫新晉藝員都要做的事(唱歌除外)。上年台慶,他扮完「人肉棋子」後,更自嘲說樂於「被『志偉哥』和『叻哥』擺佈」。顯然,為了在大台生存,他付出不少汗水,更承受相當壓力。

最大壓力,或是源於內心深處的「背棄了理想」。當下工作跟志趣無關,那怎麼辦?坤哥的選擇跟多數年輕人一樣:寄情網上。從那時起,他開始在網上自彈、自唱、自拍。這些短片,有的深情(《坤歌》系列),有的惡搞(特別的歌唱技巧),有的口味甚重(吳扮空姐),共通點是無論背景(卡通牀單)、主角(坤哥本人)、畫質(用手機拍攝),全部相當「山寨」。

幾年下來,這種看似玩票性質居多的做法,卻成功為他找到同道中人(如獲獎當晚伴他上台的譚嘉儀、Cousin Fung);吳業坤的親民取態,更換來一班忠實擁躉(YouTube 頻道共有十萬人訂閱)。不過,網上世界地大人多,像坤哥一樣熱愛唱歌、自彈自唱的人,多不勝數。要突圍而出,以至達成夢想(出唱片),所有人欠的,始終是「機會」。

吳業坤得到的「機會」,同時來自新舊媒體世界。一方面,他的大台身分,為他帶來娛樂圈最寶貴的人際網絡,最終(經黃翠如介紹)換來獲唱片公司垂青的機會。別看輕這一份歌手合約——年輕人固然喜歡在網上自彈自唱,但心底裏始終渴望以最傳統的方法獲得「成功」;換言之,所謂「成功」,始終需要上一代人,以至傳統媒體(或大台),予以肯定。

但得到大台支持亦不足夠,不然坤哥只會成為另一個吳若希,在舊世界被力捧,卻在新媒體得罪網民。吳業坤之所以獲大眾喜愛,全因他同樣能駕馭網上世界—— 時而與網上opinion leader(如健吾、盤菜瑩子)互動,時而自拍直播向粉絲低訴心聲。當然,網絡從不是一塊鐵板,要竄紅沒有既定方程式,反而需要一點意外—— 「食好西」是最佳例子。

「勝在零星味」

獲獎後,吳業坤接受雜誌訪問時自嘲「勝在零星味」,這是鐵一般的事實——又並非唯一的事實。沒錯,坤哥樣子傻戇,作風親民,草根味濃,但這只是「吳業坤現象」出現的一半原因。更重要的是,過去五年他沒有白過,努力游走舊世界與新媒體,出入大台,建立小眾,致力創作,分享生活,結果才換來今天鏡片上的霧氣,以及大家的一致叫好。

看着坤哥鏡片上的霧氣,我甚至有種感覺:在新時代、新的文化版圖之下,這可能就是香港流行文化的新式明星代表(例子還有近月不停在各種屏幕出現的游學修)。沒錯,這些「新明星」無論個性、外表、星味,都跟以往大家所認知的「天皇巨星」大有出入。但時代已變,請大家別太「阿叻」,強行將昔日標準強加於今天真人。

如今新的流行代表,最重要的才能,或許不再是「壓到場」、「有星味」,而是能夠一臉從容地游走新舊世界,在大台、網絡都找到位置。畢竟,若坤哥不是出身大台,或許只會成為被邀挑機的「網絡紅人」,沒有(虛無的)觀眾緣,湮沒網絡人海;或若他安於大台,則會成唱片公司棋子,說句話呼個吸都要請示高層,沒有人性,更沒有鏡片上那股真誠霧氣。

坦白說,一個樂壇頒獎禮的獎項不代表什麼。但在樂壇充滿迷霧的這個年頭,仍能夠為吳業坤鏡片上的霧氣感動,多少也是這代觀眾的幸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webpage tracking stats
PlayStation 2 G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