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11, 2014

插眼掩臉真人騷


前幾天,跟舊同事到酒樓打邊爐,因為遲到,被迫坐在電視機下面。除了《忠奸人》的懸疑音效有點吵耳,其他一切原本安好。直至十點半,鄭裕玲的聲音響起,全場食客突然放下碗筷,一同轉身,將目光投射到我上面——那部電視機,我有點靦腆。幾分鐘後,觀眾們按捺不住,紛紛化身流行文化評論人,互噴口水。「好假!」「好不安!」「好得人驚!」等感想,不約而同地在各檯響起,我大開眼界。

這個教人口水、眼淚一同奔流的節目,是電視台最新炮製的真人騷《沒女大翻身》,找來被(無綫)視為「沒樣貌、沒身材、沒青春、沒家底、沒成就」的7個平凡女人擔任主角。節目首先剖開主角們的個人歷史、內心世界,然後邀請專家導師從天而降,協助她們「大改造」,由外到內、再由內去返外,扭轉命運,重獲新生……結果,當然是引來大眾的一致怒罵。

大家知道,批評電視是我的畢生大志。於是過去幾天,我收到有識之士熱心送來的大小問號——「這節目明顯將社會學大師Pierre Bourdieu口中的『符號暴力』發揮得淋漓盡致,你認為對嗎?」「TVB為了搶收視、掀話題,不惜挑起各種矛盾(男女之間、中港之間,甚至電視台與觀眾之間),你同意嗎?」「製作人將女性擺上枱面,貼上標籤,絕對有貶低天下女性之嫌,你覺得對嗎?」

這些問題,我暫時不打算答覆,因為:(一)節目才播出了四五集,只有一個主角出了場,當下解構符號、分析矛盾,明顯時候尚早;(二)以上問題,全部沾上有識之士的口沫,但普羅大眾的口水又何去何從?他們之所以惴惴不安、破口大罵,是因為「符號」、「矛盾」和「標籤」嗎?恐怕不是。香港人對電視的感情,向來深入骨髓,直插肺腑,那為何這次群眾集體轉身,甚至與有識之士約定,示範插眼,表演掩臉?

於是進出酒樓、流連網上,發現這場真人騷犯眾憎、惹眾怒,有三大原因。
 犯眾憎三大原因

一、「好假!」《沒女》出街後,許多人質疑:為何會有人願意上鏡,被糟蹋、恥笑、辱罵?身處那所謂的「心靈劇場」,主角們怎麼會願意將自己的秘密,在幾百萬八公八婆面前公之於世?如果不是錢作怪,還有什麼解釋?真人騷的真實性被質疑,大眾自然摒棄。

二、「好不安!」節目以「真人真事」作號召,於是製作組將主角們的人生、情緒,赤裸裸地展示人前,毫不忌諱。廣大觀眾被迫一同揭發主角「逼母親替自己還債」,目擊鏡頭下的真人喪叫、嚎哭、崩潰。現實太殘酷,真人太真,觀眾的心情當然跌落谷底。

三、「好得人驚!」平民百姓打開電視,大部分只求快樂,不為其他。他們希望在小箱子出現的房子大一點、食物看起來可口一點、女星樣貌好看一點,就算不符合實情,總算看得舒服。但這星期亮着電視,大家卻發現面前的7個女人,全部不是慣常的camera face,不單「過於現實」,更加「好得人驚」。

有別於文化人、學院人針對節目隱含的符號、附帶的標籤來抨擊,普羅大眾心底最關注的,其實是「真人騷」——這種香港電視史上並不多見(與外國相比)的節目類型——虛假、殘酷、揭人陰私,究竟有沒有問題?它的存在,是對是錯?

這幾天讀了美國傳播學者Wendy Wyatt與Kristie Bunton編著的The Ethics of Reality TV,此書要解答的,正正是以上那串問題。編者在序言部分提出,大家在思考(甚至是攻擊「真人騷」)之前,必須先留心兩點。

 美國學者的兩點思考

第一,作為節目類型,真人騷注定品流複雜。香港電視台少有製作真人騷(也許因為電視台太少),但其實近十多年在外國,它是極其流行的節目類型。在這個大環境之下,真人騷的內容自然百花齊放,愈出愈多,有的追求競技(如Amazing Race);有的講求平凡(如Little People, Big World);有的則是比《沒女》玩得更盡更狂更放的「整容騷」(如Extreme Makeover)。因此,要評論真人騷,我們要先分門別類,後抽絲剝繭——例如說,《沒》跟外國的self-improvement show相比,有否過了火位?外國的真人騷會否公開主角接受心理治療的過程?

第二,我們要解構製作,更要捕捉觀眾反應。「真人騷」的弊病,大家其實老早心知肚明。它有時作假(例如有劇本),有時說謊(例如用剪接),更多的時候玩弄定型,揭人陰私,放大毛孔,怎看也是破壞人類文明的流行文化大毒瘤,但Wendy Wyatt與Kristie Bunton卻提醒我們,就算以上指控全部成立,但觀眾們究竟介不介意,又有沒有受到影響?要評論真人騷,我們要拋開刻板的原則,在聲討製作人所作所為的同時,也要留心觀眾的即時反應——《沒》明顯是一個立心不良的節目,但香港觀眾有否因而被騙,就此認同「沒女需要變女神」這個節目宗旨?明顯需要多點時間,慢慢驗證。

 「無添加」還是「修飾的現實」?

The Ethics of Reality TV書中引用《時代雜誌》電視評論人James Poniewozik所言,「『真人騷』的好與壞,從來不是一條『對或錯』的選擇題」。作為觀眾,我們既要留心黑白之間的大片灰色地帶,提防節目的「毒素」,或許更要質問自己——既然《沒女》注定有錯,「真人騷」未必有罪,那麼我們心目中理想的「真人騷」究竟應該是什麼樣子?它應該講求「無添加」的真實(就像《沒女》般將參加者的真實人生裸裎人前),還是經過適量修飾的完美「現實」?如果真人不完美,甚至「得人驚」,注定令你不安,教我怪叫……這樣的「真人騷」,我們應該歡呼,還是掩臉?

回到最原始的問題——大眾之所以討厭《沒女大翻身》,除了因為它是確立定型、挑起矛盾、亂貼標籤的「有毒節目」,還是因為主角長得其貌不揚,現實也殘酷得令人不安?若是後者,那麼面對現實生活那些並不完美、甚至「人見人憎、車見車撞」的真人,大家又會如何看待?

真人騷有問題,真人騷的觀眾也不見得沒有問題。


刊於20140810明報星期日生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webpage tracking stats
PlayStation 2 G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