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3

做個有情有義的香港人

十月二十日,我背起重甸甸的背囊,懷著(比背囊更)沉重的心情,上街遊行。遊行,一半因為鍾情流行文化,愛惜(香港)電視,痛恨黑箱;另一半,是因為一個比較無聊的原因:我好奇,想看看這次上街遊行的每一張臉。

好奇,因為這次遊行,放諸香港歷史,前所未見。


香港人自小奉電視為一家之主,每晚回家例必與它四目交投,情深對望。幾十年來,我們欣賞過出色劇集(如《大時代》、《天與地》),因而開眼;但更多時候,慘遭劣質文化產品荼毒,因而眼盲。面對如此局面,群眾一直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只有微言,沒有大叫,努力包容大眾電視,與它繼續交往。

但這一次,香港人憤怒了。自從蘇錦樑在記者會上宣佈,王維基及其創辦的香港電視網絡,因為「一籃子因素」而不獲免費電視牌照,往後幾天,全民集體捶胸頓足,示範怒髮衝冠——反對政府決定的網上專頁獲得半百萬人支持;群眾相約立足街頭,包圍政府總部,要求當權者將合理解釋、程序公義和電視遙控,全數歸還香港市民。

作為與電視情海翻波的香港人,我明白自己為何要上街。但究竟同行者會是什麼人?是跟去年反國教一樣的臉孔?抑或是會有素來對反智劇集甘之若飴的「師奶」,嚮應號召,反對May姐?這是值得紀錄的時刻。於是遊行當日,除了自備熱心、怒火,我還將畫紙和畫筆塞進背囊,準備繪畫這次遊行的大眾面譜。

結果面譜沒有畫成。原因很簡單:當日同行的群眾沒有特定模樣,橫跨階層,無論動機、表情和年齡,都不統一。我畫不出他們的模樣,但卻發現,這些穿黑衣的「香港人」,身上至少有三大共通點。

一、有情——大眾印象中的香港人,木無表情,感覺內斂;我們遇上賣旗多繞路,見人落難常心涼。但這一次,我發現同行的人,會為王維基的落難而不忿(「最慘係佢」),為藝人的辛酸史而靜默;遊行路上,群眾高呼「唔要雞汁電視」、「香港人話事」,對於味精纏身的流行文化,對於你我身處的香港,我們都有感情。這份香港人的情,時而比水浸更氾濫(「獅子山下精神」),時而比沙紙更粗糙(「唔要做鹹魚」),但在萬念俱灰的年頭,仍然可貴。

二、有義——香港人向來功利至上,錢字行先,這是教科書都(可能)有教的常識。但這兩個星期在大眾媒體、街頭巷尾,我聽見百姓高談正義,師奶聲討不公。何謂正義?不顧自身利益,只講是非對錯。許多參與遊行的香港人,老早遠離電視、轉戰上網,香港電視失去牌照、王維基的公義被盜、員工的飯碗被搶,他們其實都沒什麼損失。可是,香港人堅決聚集政總,高聲吶喊,不過希望守護「港式公義」——鋤強扶弱,收拾「壞人」(如梁振英、蘇錦樑和王征),重現小城(曾經)賴以自豪的核心價值。

三、有心——這兩年,我聽過有香港人聲言「寧死不看香港的電視」,目撃民眾每逢梁振英現身例必掩眼塞耳,更從電視上看見有人因為絕望,轉首移民……對於電視,對於政府,對於香港,許多人逐漸死心。但遊行當日,我瞥見市民自製道具(如TVBuddy),自訂口號(「我唔做順民,都唔要移民」),花盡心思,表達訴求。香港人對香港事,仍然有心。當然,之所以有心,很可能也因為王維基與香港電視,對改革電視,發展創意,以至服務香港,同樣有正在淌血的一顆熱心。

香港人和香港流行文化一樣雙面,有時邪惡,有時正義;政總門外的十二萬人,亦注定品流複雜(有左翼有右後衛,有師奶有金毛),眾聲喧嘩(甚至會上台搶咪)。然而每當危在旦夕、關鍵時刻,香港人又自動變得有情有義有良心,就如去年的反國教風波。

去年港人齊心,穿上黑衣,聲討洗腦,全因教育是社會基石,一旦淪陷,會染紅下一代,遺害百姓;這次香港電視不獲發牌,同樣絕非無綫藝人口中單純的「商業失敗」——媒體乃大眾公器,若容讓它任由政府以「循序漸進」、「保密協議」為藉口,左右命運,勒其咽喉,身受其害的,絕不止王維基、廖啟智與蘇萬聰,又或廣大電視迷(如我),而是每一個香港人。

為了香港,我們要有情有義,用良心照亮黑箱。



刊於《號外》2013年11月 OPINION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webpage tracking stats
PlayStation 2 G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