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25, 2015

經過那些年——流行文化的中年危機




「係喎!有無錄到《華麗轉身》?」開場前,後排的婦人突然在座位驚呼。「一早錄咗啦!」她身旁的丈夫,不徐不疾地回答。「話時話,今晚呢場有無阿姐?有就好喇!」後面傳來的,又是那位阿姐的聲音。

星期一晚,獨個兒到紅館看「顧嘉煇榮休盛典演唱會」。入場前,手執門票,身陷人潮,心情已經異常矛盾;入場後,不小心聽到這對夫婦的真情對話,內心更是翻滾,差點(毫不華麗地)轉身,滾下紅館長樓梯。


心情矛盾,因為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會在這裏出現——正確來說,是擠在這群對阿姐出場翹首以待的中年男女中間,出席一場由鄭少秋、汪明荃、葉麗儀、陳潔靈、仙杜拉、關菊英、張德蘭等擔綱演出的演唱會。當晚的紅館,有如星期日大清早的茶樓,席上盡是五六十歲開外(且喜歡《華麗轉身》)的觀眾,很偶爾遇上一兩張略為年輕的臉孔,也多為了「孝順長輩」而來。身處其中,確實渾身不自在。

香港中生代懷舊大派對

當然,年輕人集體缺席,不僅因為料到紅館會在一夜間變成香港中生代懷舊大派對,更加因為大家對於「顧嘉煇」、「傳奇」、「金曲」,根本毫無感覺。上一代說阿姐是傳奇,這代人說是「過氣」;中年人讚嘆煇哥筆下首首金曲,後生仔不忘在金曲前面加上「老餅」二字。對我這代人來說,《啼笑姻緣》主唱者不是仙杜拉,而是陳小春;《風雲》的歌手也不是仙杜拉,而是劉青雲;陳潔靈不是歌星,而是老師(Miss Chan Chan);汪明荃是(阿姐級)歌星,但同時是「經過那些年」的(走音)歌星。在香港流行文化的領域裏,兩代人注定隔着一大條鴻溝。

但最後我還是撲飛入場(雖然據聞十二場門票一早賣完),原因只有一個﹕好奇。我向來喜歡香港流行文化,但很不幸,到我懂事的年頭,人人都說港式流行的輝煌年代經已逝去,留下只有無盡的嘆息,和極長的尾巴。如今霑叔已歿,煇哥榮休,對於這道尾巴的源頭,以及為這源頭而蜂擁入場的萬千(乘以12)中年觀眾,我很難不感到好奇。為此,我願意走進紅館,強忍(後排)驚呼,帶備(有色)眼鏡,放長雙眼,拉直雙耳,學習鯨吞「傳奇」,硬食「金曲」。

金曲有幾金? 傳奇有幾奇?

結果教人意外。那夜在紅館,我竟然跟後排阿姐一樣,驚呼連連。過程中,除了眼界大開,耳窩出油,還有3點發現﹕

一、觀眾相觀。演唱會是顧嘉煇的榮休盛典,也是全場中生代觀眾的集體回望。當熒幕顯示無綫借出的陳年電視劇片段,他們會一同驚呼﹕「李司琪好後生!」當張敬軒唱《摘星》,他們會一同質疑﹕「無Danny唱得咁好!」當演唱會尾聲《獅子山下》的前奏響起,他們會全身震動,然後將私伙人生、煇哥生平和香港故事湊在一起,齊心合唱……毫無疑問,當晚在紅館上演的,乃呂大樂筆下香港第二代人的一次集體相認。

二、金曲很金。坦白講,當晚在紅館響起的歌曲,十居其九我都不懂得名字,但音樂一奏,感覺就來。這些歌大部分比我更年長(最老的《啼笑姻緣》已過不惑),可是出奇地我全部聽過,甚至懂唱。身旁的大叔更加厲害,全晚張大喉嚨,一人分飾十三歌手,由第一首歌的第一粒音,唱到第三十首歌的最後一個音符,親口示範金曲有幾金。很明顯,這些歌(連同與之相關的電視劇集)是香港流行文化的集體源頭,更是一代港人的私家回憶。

三、傳奇很奇。我自命年輕,對於各式各樣的傳奇(又名「老嘢」),向來少有好感。但當晚在紅館,我目擊接近失明的葉振棠在台上悠然漫步,任笑聲送走舊愁;也聽見葉麗儀狀甚輕鬆地運用巨肺,演唱CD版的浪奔浪流;還看到年近七十的鄭少秋扮印度王子,站在舞蹈員肩上擺甫士……當然,他們中間部分說話(「2017,一定要得!」)、某些歌聲(「做個勇敢中國人」)注定刺耳,但對這班用盡氣力,合力炮製出一場出色港式演唱會的「老嘢」,我很難不佩服。

演唱會精彩,理應令人心情舒暢。但離開紅館,回家(趕着追看《大時代》的)路上,我的心情卻竟然跟入場前沒有兩樣——矛盾,而且忐忑。

昨天的輝煌 今天的老本

無可否認,這場顧嘉煇榮休演唱會,教我們確認一個事實﹕就算《華麗轉身》如何難看,「經過那些年」的唱腔如何嚇人,香港的流行文化都肯定輝煌過。它曾出產多少今天經已鍍金的文化瑰寶,也炮製一個又一個令人拍掌驚呼的港式傳奇,更加出乎社會學家意外地,成為一代香港人的集體記認。這份輝煌,令後面阿姐尖叫,使台上阿姐自豪,觀眾們理應收貨。

問題只在於,昨天的輝煌,成了今天的老本。30多年前,觀眾們為阿姐喝采,為劉松仁動心,也視「獅子山下」奉為香港精神;30年後,打開電視,繼續是阿姐主唱,松哥主演;最矚目的文化話題,是23年前的《大時代》;港視最新的劇集,是打正旗號模仿《獅子山下》的《歲月樓情》。今天的香港流行,依賴的,竟然仍是30多年的老本。

當然,只要觀眾們願意(事實上亦然),媒體話事人絕不介意繼續咀嚼老本,複製傳奇,重唱金曲。《大時代》播完,電視台可以重播《他來自江湖》、《網中人》、《真情》;顧嘉煇正式退休,但《Sunday靚聲王》大可繼續靚聲,有心人也可繼續在紅館舉行香港中生代派對,讓一眾港人「重回那天暑假」……毫無疑問,觀眾的眼球、鈔票,定必奉陪到底。

但10年後,20年後,甚至30年後呢?到這班中生代退下來,老本還能吃下去嗎?傳奇的尾巴又能持續拖長,直到永遠嗎?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願意看見大家曾經心愛的流行文化,就此活在昔日的輝煌之下,自我重複,不住打轉,最終湮沒在終於乾涸的老本裏面?

倘若香港流行文化是一個會行會走的人,成長於70年代的他,大概當晚紅館九成觀眾一樣,已經步入中年(危機)。作為新一代的觀眾,我們可以指着鴻溝,高聲恥笑;但更好的方法是左右開弓﹕一方面認識傳奇,傳唱金曲,了解歷史;另一方面指着媒介話事人的大鼻,大聲疾呼,提出訴求﹕我們不要輝煌老本,也不要求華麗轉身,只希望港式流行告別尾巴,重新上路,踏實前行。

否則經過這些年,我們將會一同目睹香港流行文化(毫不華麗地)滾下樓梯,永不超生。

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2015052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webpage tracking stats
PlayStation 2 G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