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16, 2015

危殆以外,香港電視劇的點線面



周中深夜,朋友煞有介事地傳來兩份報告。第一份,是「無綫過去一周收視報告」,劇集《衝線》錄得23點收視,即約150萬人收看;第二份,是「香港電視收視報告」,報告顯示,收看港視節目的每日平均人數(點播加直播),約為13萬人,粗疏地換算成傳統收視,即2點,剛好勝過亞視九成節目。朋友神色凝重,發出哀鳴﹕「香港電視,死得喇。」

我明白他的心情,這番結語,至少有兩層意思。

(一)香港(的)電視危殆——無綫劇集質素不濟,早已是人所共知的集體常識。過去幾年,我強忍眼痛,看過不少粗製濫造的「台慶鉅獻」、「溫情小品」,但從沒有一齣,足以「媲美」《衝線》。這齣掛着「青春劇」招牌的劇集,演員不濟,劇本難看,拼湊起來,不單脫離人類常識,更是無異於中學生話劇。如此水平的作品,竟可吸引150萬對眼球,這明顯是香港電視史上的(又)一次文明災難。

(二)「香港電視」危殆——數字說明一切。香港電視去年11月正式啟播,開台首周,每日平均有56萬人目擊《選戰》,欣賞《警界線》。這數字,此後逐個星期下跌,今天已跌至高峰的四分之一。眾所周知,電視媒介是體形龐大的文化工廠,要持續運作,就必須留住廣告客戶(袋裏錢)。偏偏客戶的目光,向來少看王宗堯演技,多理收視數字。觀眾離棄,收視下跌,客戶走避,工廠自然活不長久。更何况,香港電視開台四月,之前拍下的十八齣劇集,已經消耗了超過三分之一。前路,明顯只會愈發難行。

坦白說,這並非一兩個電視迷的低聲哀鳴。過去幾星期,隨着(大眾媒介緊貼報道)香港電視收視持續「失禁式下跌」(健吾語),不少有心人都在網上聲淚俱下,高談闊論——有的將矛頭指向觀眾,斥罵大眾「唔識貨」,慨嘆「香港人不值擁有自己的電視台」;有的踏後一步,重新檢視港視劇集,得出涼薄結論﹕其實《選戰》跟House of Cards差太遠,香港電視恐怕死不足惜。

這些說法,我有感覺,但說法背後所持的理據,卻令人有點渾身不自在。收視下跌,既可以因為觀眾全是井底之蛙,不懂欣賞,也可以歸咎無綫多年霸權,將「日頭猛做,到依家輕鬆吓」化成民間信仰,於是大眾寧願蒙眼《衝線》,也不願動腦思考《第二人生》;港視製作,肯定不及歐美,但除了與歐美比較,又或將收視點放到最大,我們還有否別的標準,去判斷一齣港劇是否好看?

 貼近社會時事愈見追捧

於是這個星期,我不理收視「點」,改由「線」出發——不是無綫的《衝線》,而是香港電視的《導火新聞線》。作為電視迷,這一條線,我看得很高興。

《導火新聞線》,香港電視的最新播放的劇集,講述一間報館,幾名記者報道新聞的故事。老實說,講記者的電視劇,在香港從不罕見,就算屢被批評脫離現實的無綫,去年的實况劇《我們的天空》亦是以記者的角色作為劇情主軸。但《導》的資料搜集明顯更加出色,劇中記者們的工作(查冊、問PPRB)、用語(「炒台」、「拎bite」)、信念(「新聞自由是用來呃街外人啫!」),都貼近真實,難怪身邊的記者朋友紛紛稱讚,「除了過分強調5W1H,真的很寫實!」

《導火新聞線》的另一賣點,在於劇情線「熟口熟面」。看完頭幾集,你會發現,裏頭描述的社會,跟現實中的香港,幾乎毫無差異——劉進圖遇襲一事,在熒幕再度上演;露宿者被食環署職員抄家一幕,也竟然會重現眼前……貼近社會現實的情節線,令《導》馬上被大眾媒體捧為「神劇」、「先知劇」;網民重拖故技,將畫面定格、拼湊,連點成線,成為有影像、有文字的信息,廣泛流傳。此情此景,就跟之前《選戰》,一模一樣。

這多少反映了,港視觀眾對劇情線的要求。翻查劇集口碑,就更是一目了然——評價較佳的四齣劇集,《選戰》、《警界線》、《來生不做香港人》、《導火新聞線》,都是比較貼近社會時事的作品,裏面蘊含的信息,亦因而更合觀眾的口味。

這豈不代表,香港觀眾需要更多刻劃現實的電視劇?有這種可能。但另一方面,觀眾之所以對這幾齣劇受落,也可能基於大眾媒體、廣大網民的推波助瀾——當一齣作品的劇情線(看似)跟社會政治有關,就馬上被捧上神台,對白鍍金,演員封聖,成為一時熱話。既成熱話,香港觀眾例必獻上時間,雙眼奉陪,然後化身推銷員,轉送親朋戚友。

問題在於,牽涉社會時事的劇集,就是好劇嗎?假如我們只因電視劇有觀眾「熟口熟面」的情節線,就為其高唱讚歌,這不單反映社會情緒無處抒發的悲哀,對電視製作人員來說,這也未嘗不是一種侮辱。畢竟,他們所花的工夫,注入劇集的信息,從不是兩、三張cap圖,就能表達。而我們要真正欣賞一齣劇集,除了可以依賴收視報告上面的「點」、看其劇情「線」是否符合現實,更重要的,是動刀剖開電視,從橫切「面」尋覓劇集的潛藏信息、幕後人員加諸其中的價值觀。

 製作心思非「cap圖」能表達

這才是《導火新聞線》令我看得高興的原因。這齣劇集,不僅貼切反映記者生活的現實,更加對好些新聞行業的問題,帶出了頗為立體的討論。譬如說,在市場主義大過一切的社會,「人狗交」的奇情和「炸彈案」的真相,哪個更值得被報道?所謂的「新聞道德」究竟又是什麼?記者好心做壞事,是否值得被寬恕?「新聞自由」這個人人掛在口邊的光環,事實上是怎樣的一回事?對這一連串問題,《導火新聞線》沒有(或者尚未)作出非黑即白式的解答。而這,恰好正是現實社會的橫切面。

香港電視是否危殆?這恐怕是全港電視迷必須承認的事實。然而,作為精明的觀眾,在聲淚俱下、長嗟短嘆以外,我們也應該擦亮雙眼,看清楚一點——香港電視劇集,有點,有線,更有面。

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2015031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webpage tracking stats
PlayStation 2 G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