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21, 2014

一個香港,兩次放榜


老老實實,我自小努力飾演好學生,作文偶爾貼堂,試卷通常早交,成績永遠中上,名副其實是典型(好的,又名「畸形」)香港教育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因此,對於許多人一聽見就打冷震、流眼淚的「放榜」,我向來沒太大感覺。

不過到後來,人愈大,就愈不喜歡放榜。不喜歡的原因有許多,但最重要的只有一個:它缺乏保證,半斤未必等於八両——考生十年苦讀,不保證一舉成名;八十萬平民意向,最終也可隨時縮小,變成「一些意見」。這種落差,令我狂打冷震,眼泛淚光。作為老老實實的香港人,我不喜歡這種感覺。


過去一星期,香港放了兩次榜,有人心醉,有人心碎。第一次放榜,在周一早上,主角是當屆中學文憑試的七萬考生。當日我左眼看電視,右眼讀面書,跟全港市民一起,全程追蹤七萬考生(特別是黃之鋒)的最新情况……結果,打了許多個呵欠。

文憑試放榜令我納悶,有三個原因。

一、它高度量化——教育是偉大而神聖的任務,但公開試終歸是一場羊頭高掛的大人遊戲。至於放榜,就更注定是一張有數字(以及星星)、無血性的成績表。它可以整齊地顯示各科成績,讓優劣成敗一目了然,卻永遠無法告訴我們,考生究竟下過多少苦功,寫作技巧又如何高超;所謂的等級,無法確切反映考生的能力,卻只能顯示他填寫的答案,跟model answer有多接近。當年我的同窗好友付出了200%的努力,卻只換來50%的收穫(升學機會一半半),結果他揑住成績單,認定自己是個100%的失敗者。放榜,是用成績量化「人生」、「命運」、「前途」的一場遊戲,十分悶蛋。

二、它隱惡揚善——放榜,告訴我們何謂「成王敗寇」:金榜題名的,成績單會被補習社、母校、報章,搶着貼堂,更會被記者簇擁,詢問個人生平、讀書心得、佔中意見;名落孫山的,不好意思,請躲在一旁,抱頭痛哭。如果我是今屆考生,翻開報章,定會舉手發問——這十幾個狀元憑什麼代表我,發表對佔中的看法?因為他們成績優異,是具代表性的尖子?那麼成績零蛋、考不上大學的考生,其實會不會更有代表性?放榜,往往是媒體、學校(「今年奪5**的人數有……」)、家長(「我個仔考到大學!」)隱惡揚善的內心角力。

三、它引來(不必要的)迴響——公開試放榜,本是幾萬個考生的私事。然而,香港人素來重視後代,關心棟樑。放榜就算事不關己,大家照樣豎起耳朵,勞心勞力——狀元答佔中疑被學校阻撓,於是媒體煽風,群眾點火;黃之鋒成績出爐,於是記者、網民、專欄作家一擁而上,合力圍堵。在政改風波如箭在弦的當下,一場小小的考試,竟然引來全城迴響,意見領袖互噴口水,普羅百姓爭相滴汗,黃之鋒的一句That’s enough,也是我的心聲。

我不喜歡放榜,因為它有成績、無人性,更致力將刻板的考試制度,流傳後世。但另一方面,我也得承認,考試制度刻板,但至少是一個前有規則、後有覆核的完整制度;放榜無情,但成績單上至少有名有姓,與同窗、老師、家長、考官,通通無關,就如黃之鋒所言,「自己成績自己負責」。這樣的放榜,我納悶,但收貨。

至於本周香港放的第二次榜——抱歉,我們納悶,但絕不可能收貨。

「民意成績單」更不堪入目

文憑試放榜翌日,政府啟動政改首部曲,公布公眾諮詢報告。這份成績單的「考生姓名」一欄,寫上全體港人的名字;但真正編寫的,卻是負責聆聽民意、整理成績的林鄭月娥。諮詢報告一出,全城嘩然,我把這份民意成績表掃讀一遍,然後發現,跟文憑試的放榜成績單相比,它另走極端,結果在港人眼中,看起來更加不堪。

一、它絕不量化——政府做公眾諮詢,向來少提精確數字,多講各方意見,這是事實。但當人民對政府失去信任,這種不談理據的諮詢方式,就容易為人詬病。港人對「政改民意成績表」反感,除了因為它有違大眾認知,更因為大家不相信政府——「主流意見認同行政長官必須愛國愛港」、「較多意見認為提委會要維持四大界別」……如此結論,究竟真箇來自公眾諮詢,抑或是政府一廂情願,假意歸納?政改諮詢茲事體大,一張毫無根據、等級亂搬(主流、普遍、大部分、較多、不少)的成績單,究竟能否符合七百萬考生的期望?答案,就如林鄭當年金句:不言而喻。

二、它揚惡隱善——要普選不要篩選,是許多(至少近八十萬)港人的期望。但你有你期望,我有我幻想,政府這次率先亮出篩子,示範何謂「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八十萬人的民意調查,絕口不談;個別建制區議員的表態,如數記錄。終於,整份報告佈滿魔鬼細節(「候選人數目定為二至三人」、「愛國愛港不可或缺」),善良的建議(哪怕是較為溫和的方案)幾乎一併失蹤。刪一些、添一些,民意就此被掩埋,報告於是塗成一片鮮紅。

三、迴響無用——我討厭香港太多無謂迴響,更痛恨港人的大聲迴響,時常化成幾圈漣漪,漾開了,就杳無痕迹。票已投,街已上,但政府繼續置若罔聞,報告粗暴解讀民意,我們還可以怎樣?過去幾個星期,政治上的分裂對立,由報章、議會蔓延至親友聚會。我不止一次聽見親戚說,北京受軟不受硬,你用佔中威脅,定無好下場,又損害經濟(下刪十萬字)……不如有商有量,說不定阿爺會回心轉意?「公眾諮詢報告」放榜以後,這說法自動瓦解——連民意都不能上達天庭,談何「有商有量」?我們的根據都被無視了,又如何展開「有根有據」的商討?

老老實實,如果這份報告只是政府的建議,我憤慨,但至少完全理解。偏偏這份成績單,又名為「公眾諮詢報告」——它不單關乎七百萬考生的命運,更印上了全體港人的名字,「反映」了香港公眾意見。「自己意見自己負責」這種常識,竟可落空。

除了狂打冷震,我只能眼泛淚光,學黃之鋒慨嘆一句:That’s enough.


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20140720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webpage tracking stats
PlayStation 2 G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