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12, 2013

本土漫畫 香港故事

我喜歡普及文化,行走江湖,心口每每掛着這四字牌匾,聲嘶力竭,大言不慚,因此講過許多令人面紅的大話(例如《師父.明白了》可以媲美《雲圖》)。然而,每逢夜闌人靜,又禁不住想,這個時代的香港流行文化版圖,其實單調沉悶,教人呵欠連連。

像最近幾個星期,各大報章娛樂版每天(真是每天!)奉上全版,將Sam哥(嗅Triangel)的神情、Cool魔的墨鏡、陳法拉的裸背,鉅細無遺地還原,將版面當成無線劇集指南;通訊局公布免費電視台服務諮詢報告,不經大腦,臚列正反說法,各打兩台五十大板,所有觀點都「有好有唔好」……我納悶。文化產物新意欠奉,大型工業裹足不前,普及文化似乎跟香港故事愈行愈遠。分道揚鑣,既可能因為這範疇風光不再,徹底沉淪,也有可能是因為舊有的研究對象,如《衝上雲霄2》、《激戰》、《Eason'sLife》,已不足以概覽全貌。要將這文化故事說下去,似乎需要新的對象、新的角度。


漫畫殺出血路成焦點

例如這個暑假大出風頭的本地漫畫。前兩天特地到中環看「漫人迷普選」展覽,一班活躍於不同媒體的本地漫畫家,如江記、智海、黄照達、尊子、Cuson等展出作品,以漫畫表達對普選的訴求。離開畫廊,我點頭、微笑。

我從來不是漫畫迷,卻不能否認近幾個月,香港漫畫風頭正勁,比起其他普及媒介,走得更前、更活躍、更本土:無線節目《畫時代》一連十二集追溯歷史,借本土漫畫講時代變遷、集體回憶,聲言要「重現不同時代的香港社會實况」;位於灣仔綠屋的動漫基地早前正式開幕,林鄭在開幕禮上表示希望「讓大眾更深入了解動漫文化,並孕育更多本地動漫人才,推動創意工業」;尊子帶頭與一眾本土漫畫家成立「漫畫刁民」,佔領畫格,以畫筆作武器,爭取普選,殺出血路。同一時間,高官點路,媒體點火,民眾點頭……香港漫畫,竟然成為全城焦點。


重新審視「低俗」「小眾」的漫畫

這可能是香港普及文化的新一頁,畢竟一直以來,作為流行文化一部分,香港漫畫往往被學者忽視,被群眾責打。七十年代以來,文化論者熱中解構《網中人》,探索《香港製造》,分析《鐵塔凌雲》,為電視、電影、音樂三種媒介建碑立論,提出了一套又一套文化論述,將香港故事與這些大眾媒體的關係,仔細勾勒,明確呈現。然而同一時間,對於本土漫畫,論者卻大多袖手旁觀,完整論述,遲遲未見。

原因有二。第一,與其他大眾媒介相比,漫畫讀者的層面不夠「大眾」:《老夫子》再深入民心,接觸的大眾以數量計仍難敵《歡樂今宵》;《小流氓》再風靡一時,讀者也通常只是血氣方剛的男生。香港漫畫向來是小眾玩意,對港人的影響難敵其他媒介。要為之建立框架,講文化故事,論時代社會,似乎力有不逮。第二,本地漫畫一直未脫「低俗」標籤:多少年來,漫畫一直被視為暴力、色情的根源,家長掩(子女的)眼,教師聲討,也於是本地漫畫的討論,始終未脫離道德爭議——《情雙周》是否教壞細路?《小流氓》會否令人不安?類似爭論,時至今日,仍然未休。

但最近幾年,形勢似乎有變。在書展上我們看見OL尋覓文地貓,腐女追求謝曬皮,宅男與Cuson臭味相投……本地漫畫不再是後生仔的小眾趣味,而是市民大眾的閒時讀物;也不再是社會禁忌,而是連「老婆都贊成」的老少咸宜玩意。昔日忽視漫畫的堅實理由,逐漸褪色。時移世易,香港漫畫有重新審視的必要。


網絡普及造就新漫畫家

以下是初步的歸納。刻下流行的本地漫畫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型:

一,政治漫畫。數年前,漫畫家一木曾揚言,香港的政治漫畫家,青黃不接,由八十年代至今,數來數去還是尊子、馬龍等幾個家傳戶曉的名字。然而,隨着時局更替,這現象也逐漸改變——新人(作品在你我facebook)陸續浮現。本來這類敏感題材在傳統媒體,理應沒有出頭天,但因為媒體分散割據,網上平台當頭,新人的政治漫畫多了發表渠道,亦屢屢在大眾視線範圍現身,用尖銳的視角、快捷的反應,介入社會,批判時事。既是免費報章御用插畫師,又不斷在網上(用最快速度)發表諷刺漫畫的Cuson,正是佼佼者。

二,生活漫畫。着重刻畫小市民日常生活的作品,在香港漫畫歷史上本來就是主流。而踏入新時代,這主流逐漸分散,由着意縷述香港人的集體軌迹,變為創作人各自發功,從自己出發,傳講小群組的生活經驗——今年竄紅的謝曬皮講八十後集體回憶;OL熱捧的文地努力訴說辦公室的平凡瑣事;早已站穩陣腳的馬仔繼續翻弄生活低能趣事,惹人發笑……步進媒體、讀者一同分散的新時代,各大漫畫家各擅勝場,盤踞各大山頭,講述不同「目標觀眾」的生活常識。


影響新世代本土意識

我喜愛普及文化,更渴望從當中窺見集體意識。在電視台無意再講「香港故事」、電影行業(似乎)開始復蘇、音樂工業萎靡不振的這個年頭,要從流行文化中探討本土意識,似乎更應放眼從前忽略的小處。也許本土漫畫接觸的「大眾」與其他大眾媒介相比,仍然不過爾爾,但我們絕不能否認,某程度上這股浪潮已在影響新世代的本土意識。

首先,它向新一代確立「香港人」的生活風格——透過對各小群體的描繪,漫畫還原了香港人作為一個整體的多元面貌。若說上一輩會從七八十年代電視劇學懂「何謂香港人」,新一代人的集體記認,可能就是本土漫畫編整的一連串臉譜。第二,它挑戰主流社會的系統論述——當大型文化工業自縛雙手,不碰政治,本地漫畫個體戶卻因新媒體無拘無束,勇於與主流論述一爭朝夕,從而建立新一代人的政治意識。剛成立的「漫畫刁民」就是最佳例子,你能夠想像其他大眾媒介的創作人集合起來,為民眾發聲嗎?

新時代,新媒體,新群眾,要講普及文化,論本土意識,不妨由漫畫開始。


刊於2013-08-11明報星期日生活.果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webpage tracking stats
PlayStation 2 G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