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菜有毒——《東張西望》的日常意識
《東張西望》出事,我其實有點心涼。
作為電視迷,我每日聲淚俱下地力陳TVB節目質素不濟,是全港市民的公敵,人類文明的低谷。終於等到這星期,《東張西望》兩度報道碼頭工潮最新情况,因為報道失實( 「罷工令勞資雙方的談判前功盡廢」)、立場偏頗( 「持續罷工只會令香港社會蒙受損失」),被網民鬧爆,冠以「和黃特約」、「TVB 焦點」的稱號,通訊事務局接獲逾2000 宗投訴。我偷笑。
但偷笑背後,有所猶豫。翻查收視紀錄,《東》的收視不算高(約20 點,即150 萬人),但足以在電視台芸芸資訊節目中鶴立雞群。它的觀眾比起《六點半新聞》和《頭條新聞》,都要更多;電視媒介接觸的觀眾層面廣,數量多,所以《東張西望》對平民百姓接收信息的影響,可能比其他媒介(包括你正在看的報紙),更大更遠更廣泛。
《城市追擊》如街邊快炒
王維基早前舉行多場Focus Group 調查,蒐集市民意見。結果感嘆: 「我們準備了健康食物,但客人卻因過去的不良飲食習慣而要求食物中加味精!」香港人飲食出名奄尖,習慣睇餸食飯,但這些年來,最多人用以送飯的,不是豆豉鯪魚、鹹蛋肉餅,而是反智無聊的「Fun Fun 選」、煞有介事的芷珊姐姐;這個年頭,電視劇集多求即時娛樂,少提香港故事,唯有《東張西望》肩負重任,每日挑撥港人意識……這碟菜式,品質差劣卻人人張口,平平無奇卻有獨特角色,如此現象,值得剖析。
要深究以「資訊+娛樂」定位的《東張西望》,還需慎終追遠,回溯源頭。1994年,無綫製作《城市追擊》,開創(TVB自己的)先河,將每日八卦、社會時事炒埋一碟,共冶一爐。當時節目收視爆燈(長期高於30 點),靠的是三道板斧:一,反應夠快——《城》的攝製隊,現場拍片扑咪搵soundbite, 事後剪片撰稿錄VO,反應媲美新聞節目。二,小事化大——奇人異能、名人醜聞比起香港回歸更加重要,而祥嫂在靈堂內飲水、抹汗、耳語的舉動,值得打鑼打鼓,吶喊助興。三,譁眾取寵——鄧家爭產,記者問祥嫂「幾時停經」;要研究「日本性開放」,記者走訪當地色情架步,獵奇探討。不過奇情背後,又是常識主導:家庭成員要互愛、色情片教壞細路。綜合來說,《城市追擊》有如街邊小菜,快炒、大火、夠味;這碟菜新鮮熱烘,外表好看,然而味精勁多,多吃無益。
誰能料到住家菜有毒?
十多年過去,無綫的招牌資訊節目,由《城市追擊》變成《東張西望》。因應時代背景、觀眾口味,節目的特點亦有更改。首先是反應變慢——這個年頭,新媒體湧現,資訊傳播速度愈玩愈快,《東》逆轉祖先傳統,以慢打快。已經遠離大眾視線的話題,它開始研究;眾人皆知的常識, 它翻炒。第二, 態度開始溫和。《城》最愛派安德尊到意外現場問死者家人「傷唔傷心」,而埃及熱氣球事件後,到當地採訪的《東》記者,不但自己沒有哽咽,更(竟然)沒有安排家人在鏡頭前哽咽…… 第三, 少奇情, 多常識——《東》少講羅茲威爾外星人,多提如何提防禽流感;少談李麗珊(或李慧詩)的奮鬥過程,多教主婦揀海味、拜太歲。這個年頭的《東張西望》,溫吞無味,但如家常小菜,夠平常、易入口、似有益。每晚150 萬觀眾以此送飯,順理成章。
街頭小炒多油、味濃,吃得多會壞肚皮,是以許多人對此有所提防。至於家常小菜,平平無奇,似曾相識,雖然你絕不會向外推介,卻會因為習慣熟悉,每日進食,毫無防備。
誰能料到,家常飯菜竟然會有毒?這個星期的《東張西望》,一如既往,慢人半拍,常識行先;香港觀眾,按照習慣,照食可也。這一次,有異樣——香港人彷彿上了一堂傳理課,原來除了嚴肅的新聞,消閒節目如《東張西望》,亦可有鮮明立場;原來每日(以聲音)陪伴我們進食的《東》, 外表平常, 內裏非常( 有問題)。翻看這星期的節目並其相關爭議,我發現這碟家常小菜有兩大毒素,不可不察。
「寧諷刺政府, 莫得罪商戶」
第一,市場。作為免費電視台,無綫的立台基石、營連根基,不是汪阿姐與獎門人,而是收視率與廣告商。是以,電視台寧諷刺政府,莫得罪商戶——尤其是李氏一家,勢力龐大,若《東》工潮報道側重勞方,一齊高呼「李老闆!」,恐怕電視台就會損失百佳、屈臣氏、3、豐澤等現存最重要的廣告客戶。近年來,許多人嘲無綫新聞「事事旦旦」,然而無論如何,作為新聞從業員,記者始終有道德界線要守,不敢造次;反之《東張西望》以資訊節目自居,眾主持全是藝人,背後無特定原則,受(超級)市場壓力,無可厚非。《東張西望》這次擁護嚴磊輝、搶救工聯會,箇中原因除了因為上情下達(主持直言「身在曹營心在漢」),順水人情(有指無綫大股東與李嘉誠份屬好友),更可能是「常識」作祟的結果。由《城市追擊》到《東張西望》,十多年來,香港人的本土意識構成,一直無甚轉變:系統論述支離破碎,尚未成形,香港人認同自我、辨別同伴,靠的始終是共同常識——港人向來沒有救港大志、治國藍圖,卻集體堅信「努力會發達」、「忠直會乞食」、「疫症到臨要買樓」。這些常識,除了令我們認定自己身分,更使香港人安身立命、身心舒暢、奮鬥不懈。
常識的建立,既有賴小學老師,又全靠大眾媒體。《城市追擊》、《東張西望》貼近生活,反映社會,顯然是翻弄常識的好地方。不同的是,《城》用奇情逆向建立常識,而《東》則猶如常識課本,大條道理,直截了當。有時常識太保守、太沉悶,於是媒介偶爾會為師奶平反(上周二的《東》),然而一旦深究,又會發現類似平反,不過建立更牢固的常識——沒錯觀眾能得知師奶辛苦唔易做,但究竟為何女人要做師奶,節目卻從未質疑,甚至安排主角丈夫出鏡發表感言: 「老婆辛苦惜晒佢!」150 萬觀眾,又上了一堂「男主外,女主內」的小學常識課。
最近的碼頭工潮,《東張西望》的報道,繼續貫徹常識主導的原則:工人罷工,是破壞秩序,損害經濟利益;爭取加薪,是人所共知,貪得無厭;政黨為工人出頭,是爭取曝光,破壞談判成果……這些論調,合乎常識,但與現實不符。更大問題是,常識不是真理,它會出錯,會過時,強行用「忍一時之氣」的維穩常識,加之於媒體內容,無異於在飯菜下毒,蒙騙觀眾。
《東張西望》的家常小菜,外表平常,味道熟悉,然而間中有毒,偶爾有針。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