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流行文化風雲人物
(刊於2012-12-30.明報星期日生活.果欄)
2012,行將結束。這個星期,人人忙於結算——一邊點算己身,一邊總結社會。翻開娛樂版的十大新聞回顧,心裏納悶。類似專題,每年皆有路徑可依——緋聞、分手、結婚、生仔……於是這年,楊怡與羅仲謙、胡杏兒與黃宗澤、霍啟剛與郭晶晶、劉德華與楊千嬅,佔據版面,群眾議論,叱咤風雲。但其實,藝人情愛,干卿何事?
我貪心,看電視、揭雜誌,既要娛樂八卦,又要探聽社會。數演藝圈風雲人物,既要是一時熱話,是大眾茶餘飯後的話題,又要對社會、對流行文化有所啟示。以下四位,是我的選擇。
黃偉文: 粵語流行曲不死?
2012 年哪一張本地流行音樂唱片銷量最突出?不是陳奕迅、容祖兒,而是填詞人黃偉文的作品結集。黃偉文於2 月中旬在紅館舉行一連6 場的作品展,雲集20 多名香港歌手,唱盡本地流行。黃氏詞作向受歡迎,但是次演出牽起的熱潮,卻令人意外——演出一票難求,網上流傳票價炒至萬元天價;演唱會片段在網上瘋傳,人人懷緬昔日往事,個個慨嘆歲月如歌,最後沒購票的觀眾,幾乎也「收看」了整場演出;結集唱片,不斷重推,不斷售罄,唱片店收銀處前的長長人龍,每人手執一張……這一年,黃偉文,讓我們懂得,原來廣東歌尚未式微;港式流行的影響力,仍然龐大。
但是輝煌背後,難掩唏噓。當香港樂壇似乎前無去路,黃偉文作品引伸的集體回憶,便成了逃避現實的集體出口。歡呼過後,回歸現實,我們開始納罕:黃偉文與林夕各佔半壁江山的流行年代固然璀璨,但歲月過去,我們何所去又何所依?黃偉文在演唱會尾場稱自己要成為香港樂壇的揸lift 人,將一個又一個的新晉歌手送上頂樓,帶進紅館。不過在這個連《勁歌金曲》頒獎典禮也即將停辦、新電視台依然不重視音樂節目的年代,還有多少歌手能依循舊有途徑,大紅大紫,踏足紅館?
連詩雅: 一個現象的誕生
你沒有看錯,我沒有寫錯。是連詩雅。這個名字,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非常陌生。硬說是本年娛圈風雲人物,說不過去。然而,YouTube 公布今年香港區十大熱門影片,這新晉女歌手的MV,就竟佔去了兩個位置(跟PSY 一樣)!環顧全年,連詩雅4首歌曲的網上點擊率,就超越了1500 萬(陳奕迅與容祖兒,不過錄得50 萬的點擊率) ; 打開iTunes, 連詩雅的《到此為止》,全年一直位居前十。如此看來,作為歌手偶像,連詩雅似乎不甚了了,唱功與大眾認知度,都與流行標誌相距甚遠;然而作為文化現象,她的存在,值得討論。
如果黃偉文作品展所牽起的熱潮,象徵大眾對舊時代的依戀,那麼連詩雅在新媒體的大受歡迎,則正好訴說新一代香港人對於流行音樂的取態—— 數碼化(digitalization)。許多人一直聲稱,CD 不死,畢竟論到質素,這種音樂媒介始終有優勝之處。但新一代的香港人似乎並不認同——這個年頭,智能手機當道,無限上網抬頭,年輕人上YouTube 聽歌成為習慣。
這種聽歌的模式,既是隨心所欲(不像傳統唱片,只有一種順序),又有迹可尋(facebook 的分享功能左右歌曲受歡迎程度)。與此同時,這一代人多用iPhone,少碰Hi-Fi,在「iTunes 逐首選購」與「唱片舖買CD 然後用電腦把歌曲灌進電話」之間,顯然選了前者。
作為偶像,連詩雅同樣值得談論。以九十年代常見的玉女形象出道,寂寂無聞。今年繼續《喜愛夜蒲》, 捲入「慾照風波」,卻反而成為男士心目中的女神。對於「女神」,各個時代都有不同想像——九十年代是玉女周慧敏;零零年代是傻氣女生如Twins、楊丞琳;這一個年代,很可能就是連詩雅這種女生——高瘦、國際學校畢業、令人聯想到「性」、「慾」、「夜蒲」的玉女。
既反映女神想像,又折射聽眾取態,連詩雅這個風雲人物,當之無愧。
Politics is just like show business. 前美國總統列根的名言,放諸香港社會,貼切非常。這一年,我們發現,港聞版的「正經」內容,奇情魔幻,比起娛樂八卦,更能娛樂大眾。然而,另一邊廂,我們窺見,原來show business,某程度上也與政治息息相關。
黃耀明: 民間文化局長
這一年,因為黃耀明,港人開始察覺,原來當藝人覺醒,發聲表態,那股力量,不容小覷。這股社會意識的崛起,當從4 月說起。達明一派的紅館演唱會,歌曲理所當然地充滿隱喻,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大屏幕上一連串本土符號,以及一句句赤裸揭示社會現實的政治訴求。對於地產霸權,對於地下黨員,黃耀明、達明一派與香港人,站在同一陣線,一起憂慮,同時哽咽;這年香港社會每一次的公民抗爭,都見明哥身影——政府擬推「網絡廿三條」,他明確反對,認為「二次創作值得鼓勵」;數個月後,國教風波沸沸揚揚,香港社會,人心惶惶。黃耀明先邀請學民思潮踏上紅館台板,一同演出,表達訴求;其後又現身政府總部,聲援站台,一起抗爭。
在演唱會上,黃耀明不單發表其政治立場,更表明性取向: 「我係基佬。」9 月的香港同志遊行,他同樣站在遊行隊伍前列,疾呼「同志是敢的」。黃耀明的政治表態,不限於傳統議題,還包括更加個人,更加基本的性別政治。若說今年香港藝人普遍經歷政治覺醒,那黃耀明肯定功不可沒——其作風讓一眾藝人瞥見,這城群眾,對於藝人的要求,從不止於腦袋空空的大娛樂家。
這一年,曾經引起群眾恐慌的文化局,宣告觸礁。若要在民間挑選文化局長,黃耀明可能是不二之選——年底設立文藝復興基金會,辦戶外音樂會,搞電影放映,與台灣文化部長龍應台見面交流……儼如本地文化代言人。
王征: 令人啼笑不得的小丑
假如黃耀明所象徵的,是演藝圈與政治扯上關係的光明一面,那麼眾所周知,王征代表的是最醜陋難看的關連。因為王征,我們方曉得原來一個大眾電視台,竟然可以落得如此田地——電視節目買少見少,於是不停重播;廣告大減,需要節流,於是為資深藝員搞訓練班,藉此解僱;鞏固勢力,打壓競敵,於是出動台前幕後與大氣電波,盤踞政總, 「關注香港未來,反對濫發牌照」;討好中央,打壓民主,於是製作《ATV 焦點》,抹黑泛民,指摘學民。整年下來,收看亞洲電視的觀眾,比廣管局收到的投訴個案還要少;王征的騎馬舞姿,比起所有亞視節目,更加深入民心。面對眼前這個小丑,香港人,唔知好嬲定好笑。
可是香港人同樣得感謝王征。沒有王征,我們不會察覺到維多利亞港原來已經日漸染紅;沒有王征,我們不會意識到原來自己的選擇恁地匱乏;沒有王征,我們不會反思開放電視牌照的重要性,更不會重視王維基——這一年,我們受夠了王征的氣;下一年,許多人期望王維基。
舊時代漸去,新世代興起,香港的流行文化,如是這般,又走過一個年頭。
如果黃偉文作品展所牽起的熱潮,象徵大眾對舊時代的依戀,那麼連詩雅在新媒體的大受歡迎,則正好訴說新一代香港人對於流行音樂的取態—— 數碼化(digitalization)。許多人一直聲稱,CD 不死,畢竟論到質素,這種音樂媒介始終有優勝之處。但新一代的香港人似乎並不認同——這個年頭,智能手機當道,無限上網抬頭,年輕人上YouTube 聽歌成為習慣。
這種聽歌的模式,既是隨心所欲(不像傳統唱片,只有一種順序),又有迹可尋(facebook 的分享功能左右歌曲受歡迎程度)。與此同時,這一代人多用iPhone,少碰Hi-Fi,在「iTunes 逐首選購」與「唱片舖買CD 然後用電腦把歌曲灌進電話」之間,顯然選了前者。
作為偶像,連詩雅同樣值得談論。以九十年代常見的玉女形象出道,寂寂無聞。今年繼續《喜愛夜蒲》, 捲入「慾照風波」,卻反而成為男士心目中的女神。對於「女神」,各個時代都有不同想像——九十年代是玉女周慧敏;零零年代是傻氣女生如Twins、楊丞琳;這一個年代,很可能就是連詩雅這種女生——高瘦、國際學校畢業、令人聯想到「性」、「慾」、「夜蒲」的玉女。
既反映女神想像,又折射聽眾取態,連詩雅這個風雲人物,當之無愧。
Politics is just like show business. 前美國總統列根的名言,放諸香港社會,貼切非常。這一年,我們發現,港聞版的「正經」內容,奇情魔幻,比起娛樂八卦,更能娛樂大眾。然而,另一邊廂,我們窺見,原來show business,某程度上也與政治息息相關。
黃耀明: 民間文化局長
這一年,因為黃耀明,港人開始察覺,原來當藝人覺醒,發聲表態,那股力量,不容小覷。這股社會意識的崛起,當從4 月說起。達明一派的紅館演唱會,歌曲理所當然地充滿隱喻,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大屏幕上一連串本土符號,以及一句句赤裸揭示社會現實的政治訴求。對於地產霸權,對於地下黨員,黃耀明、達明一派與香港人,站在同一陣線,一起憂慮,同時哽咽;這年香港社會每一次的公民抗爭,都見明哥身影——政府擬推「網絡廿三條」,他明確反對,認為「二次創作值得鼓勵」;數個月後,國教風波沸沸揚揚,香港社會,人心惶惶。黃耀明先邀請學民思潮踏上紅館台板,一同演出,表達訴求;其後又現身政府總部,聲援站台,一起抗爭。
在演唱會上,黃耀明不單發表其政治立場,更表明性取向: 「我係基佬。」9 月的香港同志遊行,他同樣站在遊行隊伍前列,疾呼「同志是敢的」。黃耀明的政治表態,不限於傳統議題,還包括更加個人,更加基本的性別政治。若說今年香港藝人普遍經歷政治覺醒,那黃耀明肯定功不可沒——其作風讓一眾藝人瞥見,這城群眾,對於藝人的要求,從不止於腦袋空空的大娛樂家。
這一年,曾經引起群眾恐慌的文化局,宣告觸礁。若要在民間挑選文化局長,黃耀明可能是不二之選——年底設立文藝復興基金會,辦戶外音樂會,搞電影放映,與台灣文化部長龍應台見面交流……儼如本地文化代言人。
王征: 令人啼笑不得的小丑
假如黃耀明所象徵的,是演藝圈與政治扯上關係的光明一面,那麼眾所周知,王征代表的是最醜陋難看的關連。因為王征,我們方曉得原來一個大眾電視台,竟然可以落得如此田地——電視節目買少見少,於是不停重播;廣告大減,需要節流,於是為資深藝員搞訓練班,藉此解僱;鞏固勢力,打壓競敵,於是出動台前幕後與大氣電波,盤踞政總, 「關注香港未來,反對濫發牌照」;討好中央,打壓民主,於是製作《ATV 焦點》,抹黑泛民,指摘學民。整年下來,收看亞洲電視的觀眾,比廣管局收到的投訴個案還要少;王征的騎馬舞姿,比起所有亞視節目,更加深入民心。面對眼前這個小丑,香港人,唔知好嬲定好笑。
可是香港人同樣得感謝王征。沒有王征,我們不會察覺到維多利亞港原來已經日漸染紅;沒有王征,我們不會意識到原來自己的選擇恁地匱乏;沒有王征,我們不會反思開放電視牌照的重要性,更不會重視王維基——這一年,我們受夠了王征的氣;下一年,許多人期望王維基。
舊時代漸去,新世代興起,香港的流行文化,如是這般,又走過一個年頭。
就「連詩雅: 一個現象的誕生」一段:
ReplyDelete那你如何看待數年前周秀娜現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