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下
打風的時候,總會想起劉以鬯的一篇微型小說,《颱風》。裡面描寫的是 60 年代香港打風的情況 —— 比較富裕的,都在聚集一起打牌,又或是急急忙忙地看戲。主角陳先生一家住木屋區,打風的時候,不能再留在那兒,只得往市區投靠表哥。表哥當時正在招呼客人打麻將,就把陳先生一家拒諸門外。陳先生一家唯有下樓,在舊樓的梯間暫避。風球高懸,由七號,變成九號,未幾,九號又變成十號。陳先生幾次上樓央求表哥讓他們暫留,都不果。整家人只得呆站在梯間,抵著不時竄進來的狂風,凝視前面的凌亂街景,不住的祈求 — 既求風快停止,又求自己的家別完全摧毀。故事以小女兒的一句提問作結:「爸爸,我們幾時可以上樓?」讀者心酸。
好的小說,應該能夠跨越時代。整整五十年後,世界依然。颱風來了,先嚷著為何不讓自己提早下班,後罵天文台為何不早早掛八號。回到家整頓好,不是再出去看戲,便是守在電腦前不住報道颱風實況,人人都是記者,
是以也為風雨中的汪溟曦感到一絲不值。夜了,繼續在螢幕前摩拳擦掌,一邊分享家裡風聲轟轟,一邊埋怨李氏力場怎樣剝削打工仔,心裡卻默默祈求,颱風再靠近一點,走北一點,一點就好。是的,我們都好自私。是的,我在跟自己,也跟每一個在讀著這段文字的你說,我們都是很自私的人。
五十年不變啊。六十年代有人未上樓,在梯間瑟縮。然後這個年頭,還有許多露宿者在街頭。在深水埗,在油麻地。今天上班的時候,你看到許多抑掉的樹枝,看到許多傾倒的樹木,你感慨,感慨到非掏出手機拍下兩秒後立刻上載不可。有些無家者,昨夜就是這樣受風吹雨打。你或者問,為何他們不往避避呢,是不是自作孽?
兩個月前,參加了突破書誌與一代人公社合辦的Human Library活動,探訪過一些無家者。有的住在棄置的行人天橋(如下圖所示),有的住在路邊轉角(上圖)。其中一個住在欽州街路邊的,叫毛哥。他住在這裡已經幾十年,基本上一切家當都在路邊。颱風來了,他可以走,但他的東西怎麼辦。二月的時候,有食環署職員,前來清場,他們真金白銀買來的東西,就這樣被充公。連鞋也不剩下一雙。於是從此,他們對於自己的財產家當,就更小心。十號風球的時候,你連忙 print screen 把天文台的 app 畫面 post 出來的時候,你心裡默禱明天千萬要繼續打風的時候,有一些露宿者,正在街角守候著,守候著自己的家當,守候著自己的,生命。
我們都是自私的人渣。是的,是的。
而可以做的,還有許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