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23, 2014

當電視迷遇上公眾諮詢



「公眾諮詢」四個大字,有點面熟,又有幾分陌生。

面熟,因為翻開報紙,不時看見政府就不同政策進行「公眾諮詢」,邀請平民百姓表達意見,協助施政;也因為近年不時有朋友傳來(以「告急」為題的)訊息,號召網上群眾,在關鍵時刻提交(範本)意見,壯大民間聲音,敦促政府不要漠視市民,一意孤行。另一方面, 「公眾諮詢」陌生,因為我少有給政府寫信,親身出席規模龐大、氣氛繃緊的諮詢活動,更是少之又少。


當然,對這四個大字,我也猶豫。作為(要交稅的)香港市民,我知道自己一定要落足眼力,關心施政,確保全港百姓的血汗錢(尤其是我那份),用得其所;作為公民社會一分子,我知道自己一定要提起細聲公,用盡各樣辦法,向當權者發聲,左右大局。然而,作為一個有腦袋的香港人,我知道「公眾諮詢」又名「例行公事」,冠冕堂皇,姿勢十足,但實質不過是一場大龍鳳。市民聲音,根本無法上達天庭,更遑論影響施政。這個星期,城規會在接獲近兩萬份反對意見(而支持的只有二十大份)並聽取相關人士的口頭陳述之後,決定閉上大門,一致通過在中環海濱興建軍用碼頭,很明顯給「心理不平衡」的香港人,再一次當頭棒喝。身為凡事計到盡的香港人,這種注定徒勞無功的騷,理應敬而遠之。

出席公聽會 為看電視、觀眾

因此,對於上星期一晚自己竟然出席了通訊局搞的「本地免費電視節目服務牌照續期公眾諮詢」,我也感到十分意外。事後回想,自己之所以動身參與這場規模龐大( 台上近廿人一字排開, 坐着聆聽意見)、氣氛繃緊(在場職員全部神情肅穆)的「大龍鳳」,全因兩點。

一、我想看電視。作為與電視機結拜多年的觀眾,這兩三年我心情異常鬱悶。兩間免費電視台的節目質素每况愈下,但收視始終原封不動。所以我要出席諮詢會,分享與收視無關的平民心聲,寄望感動葉家寶、鞭撻李國安,促使兩台重回正軌、電視機「有嘢好睇」,讓來自星星的廣大觀眾,一同拋開外星俊男,留守本土,擁抱小箱。

二、我想看觀眾。香港人與電視交往多年,但普羅觀眾的面貌、聲音和口水,卻少有進入大眾視線(除了多年前的「K100 自由講」,以及近年致力提高港人智力水平的「東張西望Fun Fun 選」)。這次通訊局既明言,公聽會目的,是「邀請公眾人士就亞洲電視和無綫電視的表現,以及兩者在過去所提供的電視節目服務發表意見」,那我就跟在場兩間電視台的高層(表面所說)一樣,想一窺各忠實電視迷的容貌,聆聽「公眾人士」對臭名遠播的兩台,究竟有何高見。他們心裏的百種感覺究竟如何交集?又為何喜為甚悲?我想知。

結果事與願違。公聽會現場共有近廿位「公眾人士」發表意見,當中接近一半屬政團成員(無論是激進本土的「熱血公民」,還是說出「全港最好看的電視節目是《ATV 焦點》」而毫不面紅的「傳媒監察.網民自發」)。當然這不是怪責政團人士言不由衷,情緒、動機都要打個兩折(事實上不少「熱血」的批評一矢中的,引來掌聲雷動);但當晚所見,發言人士當中,確有大部分結論行先、推論墮後(甚至失場);記性特佳(將幾年前的亞視經典之作《錯報江澤民死訊》作滾筒式重播),邏輯特怪(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百周年,所以我們要支持亞視」);所舉例子,則多屬異口同聲的集體想法,少有發自內心的個人情感、私家記憶…… 整場公聽會, 你來我往,情緒沸騰(人人頭頂冒煙),眾聲(極度)喧嘩,充滿港式諮詢的特色(有我講無你講)。旨在「看」電視觀眾的我,呵欠連連,納悶萬分。

發言者近半是政團成員

然而,此行想「看」電視的我,卻有斬獲。撇開情緒、音量和立論俱過於喧嘩的公眾意見,我發現在場還有些有心人,真情流露,矢志將自己看電視的過程、心情、感想,向兩台高層全面反映。他們的發言,再次印證出「電視」在香港觀眾心目中,至少有三層意義。

電視之於觀眾意義有三

電視作為媒介——香港人向來最愛下石,不擅送炭。但在公聽會上,我又聽到不少電視迷提供零碎建議,期望幫助電視安守本分,做好傳播媒介的角色。有人嫌兒童節目太早播,學生未放學,不能從電視媒介吸取養分;有人批評無綫電視不夠高清,偶有波浪紋出現,影響傳播質素,高層一定要「搞搞佢」。

電視作為生活——對香港人來說,電視一直嵌入生活,拉扯百姓心情,這個說法在公聽會上再次獲得印證。出席市民時而激動振臂,時而高聲叫囂,聽見明顯與事實不符的言論時,絕不會吝嗇噓聲;也有真正的亞視支持者口震發言,細訴自己看亞視的舉動如何被身邊人視為行為藝術;他慨嘆亞視與廣告客戶太疏離,更「好憎」王征入主後將原本還不錯的電視台搞得天翻地覆……電視是港人生活中不能缺少的部分,群眾肉緊。

電視作為政治——當日亞視執行董事雷競斌質疑: 「亞視沒錯是投訴比收視更多,但如果觀眾沒看過就去投訴,這是否非理性?大家請用腦想想。」這明顯是有力反駁。香港觀眾之所以有「非理性」舉動,全因電視不僅是媒介或生活,更是政治。公聽會上兩派人士互相開火,是政治;王維基當日不獲發牌,是政治;無綫篡改事實, 將中華民國「國旗」改名成「區旗」,更是赤裸地點出電視媒介,本來就是充滿政治角力的意識平台。

公眾諮詢變建議特首可不看?

當日全場喧嘩,我最終並無舉手發表高見。作為被諮詢的台下「公眾」,我其實只想向通訊局主席何沛謙問一個問題——上次發牌風波,通訊局建議發出全部三個牌照,但在特首與行會閉門(保密)商議後,卻提起籃子,動用篩子,將港視踢走,將建議推翻。而今天的諮詢文件又再次表明,根據廣播條例,通訊局在「全面評核亞洲電視及無綫電視自2003 年12 月起的表現」後,會「向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就牌照續期作出建議」—— 這是否代表,所謂「公眾諮詢」,到最後不過會變成(可有可無的)建議書一份,特首和行會有空就看,心情不好,就擱在一旁?

既然公聽會不過是大龍鳳一場,政府亦根本不會採納意見,那平民百姓又如何有動機去表達所思所想?這場(表面)旨在收集平民意見的「公眾諮詢」,最終(又)變成兩派人士互相嗆聲,展示立場的角力場(翌日各路傳媒也恰如其分,選擇播放跟報章立場相近的「公眾聲音」),卻埋沒了真正每天看電視的觀眾心聲,如此場合,又有多少意義?公眾諮詢變得可有可無、大眾媒介逐漸噤聲……滅的滅,消的消,香港人的聲,究竟還剩下多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webpage tracking stats
PlayStation 2 G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