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廣場,市中心熱島效應
有幸獲邀寫文,刊於主場新聞。
*
這陣子,天氣轉涼,但關於沙田新城市廣場的話題,熾熱依然。
氣氛熾熱,或因情緒發自內心。至少,住沙田的朋友(簡稱「沙田友」),讀到相關文章,義憤填膺,順理成章,分成兩派:或急忙與友儕分享「音樂噴泉」與「東京新幹線」的古老照片,緬懷昔日美好;或在網上破口大罵,痛斥北來遊客,侵我領土。無論如何,他們的反應,都表現出一種「新城市再跟我無關」的慨嘆,以及婉惜。新城市仍在,年年知為誰生?
細心端詳各人留言,方窺見,藏於憤慨背後,是無奈。「新城市廣場不過商場一個,「公眾利益」、「社會責任」,在『在商言商』四字面前,站不住腳。」友人有感而發。這個說法,相當「香港」。「話不能這樣說。你看新城市上連火車站,下接大會堂、圖書館,當然也得服務沙田居民。」不踏足商場地磚,如何由火車站走到大會堂?這問題,頗有難度;另一友人的反駁,倒有道理。「新城市廣場為誰而生」的問題,七分困難,三分古惑。
始終相信,要解開疑問,當追溯歷史。於是流連圖書館,揭掠文件,試圖抓住歷史脈絡。翻開1976年政府規劃沙田新市鎮的藍圖,這個疑問,始有曙光:「建立市中心,將能滿足區內居民對商業、行政、社交、文化等生活層面的需要……市中心將會由大會堂、中央圖書館、演奏廳、商店、餐廳等組成。此外它亦會成為當區的交通樞紐:全新的沙田火車站、巴士總站,連同有蓋行人天橋網絡,將為進出市中心的居民提供便利。」上文重點,在於「市中心」(town centre)。
市中心,是新市鎮的獨有產品。要在銅鑼灣、深水埗、西環找「市中心」,不太可能。因為,每位居民對於所謂的地區中心,詮釋、理解,都有差異。旺角的中心,究竟是地鐵站恆生銀行、信和商場,還是旺角中心?註定沒有答案。然而,在沙田、將軍澳、元朗,提起「市中心」,你會赫然發現,每位居民都會指向地圖上的同一點 — 政府規劃之心,路人皆見。
回到沙田,回到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在新市鎮發展工程動工之前,沙田乃鄉郊之地,唯一繁榮地點,在沙田墟,墟內房屋、商店、酒家,一應俱全。1976年,政府規劃沙田,同樣將沙田墟一帶劃為新市鎮市中心,實行地理上的中心過渡。翻開當年的規劃圖,火車站以南、瀝源邨以西一帶土地,列作「市中心」,毗連沙田火車站,以及全區唯一一個巴士總站。市中心以南是公眾空間及綠化帶,西面則是社區用地。將藍圖與上述官方文字比對,就會發現,整個沙田市中心的規劃,乃為居民的不同需要而設:消閒購物,可到新城市廣場為首的一連串商場;休憩嬉戲,可到中央公園草地;伸展筋骨,可到源禾路體育館並相連球場。在沙田市中心,你甚至可以註冊結婚、排期聆訊、欣賞展覽、讀書上學、身體檢查……功能眾多的市中心,之所以是新市鎮的獨特現象,全因它完全符合新市鎮讓居民自給自足(self-contained)的原意。故此最初,起碼在最初,沙田市中心,確以居民需要為中心。
「但新城市廣場只是沙田市中心的一部分,它是商場,就只得在商言商。」友人聲音,如雷貫耳。翻查歷史,最初,起碼最初,政府並不這樣理解:當年新鴻基地產在擬訂新城市廣場計劃時,曾與時任新界政務司鍾逸傑商討,希望政府容許在商場地庫興建停車場。政府最初立場強硬,後經多次磋商,終與新地達成協議:發展商可建停車場,但另一方面要在廣場周圍添置滾軸溜冰場、保齡球場、桌球室等,為沙田居民提供康樂設施,作為補償。如此可見,沙田居民的康樂需要,曾經在新城市廣場的發展中被重視。只不過,這美好的原意,就跟上述的溜冰場、桌球室,一同隨時光消逝。然後,新城市廣場的腦袋,除了「在商言商」,就盛不下別的東西。
突然廿年便過去,方知歲月冷漠似水。
1997年,身為市中心的中心點,八佰伴結業收場。失去中心,新城市廣場開始暈頭轉向,不知所措。頭暈,自要找依靠。適逢政府於2003年開放自由行,創造大量商機,新城市廣場瞥見北方靠山,於是把握時機,進行翻新工程,拆噴泉,填報檔,趕小店,移大舖,新城市面貌,從此改變。工程大功告成,有人歡喜有人愁,倒理所當然,不過愁眉苦臉的,多為平民百姓,這種變臉,就讓人始料不及。期間香港經濟開始復甦,沙田人的口袋確實也多了錢,但我們邊摸口袋,邊逛商場,卻開始發現,真正富起來的,不是我們,而是後來蜂擁而來的那些人,以及眼前這座玻璃堡壘。在這商業中心門前,我們嘆息。
嘆息的人,愈來愈多。於是有人說,別忘記,新城市廣場只是市中心眾多商場的一個。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噢,說得沒錯,新城市無疑是購物的中心點,但中心之外,四周擴散,各式商場,仍然林立。市場主導的這個社會,似乎就有這點好處。環顧新城市廣場鄰近、由密封天橋串連的各個商場,逐個審視過去,仔細連繫特點,地理學上的熱島現象隱約呈現。處於視線邊陲的希爾頓商場與好運中心,於歷史中一直是低俗的代表 — 前者的戲院老舊殘破,兼播鹹片,等閒之輩,敬而遠之;後者曾是翻版光碟集散地,紋身大漢、純情男生,絡繹於途。往中心推進,偉華中心乃舊式商場格局,聚集平民小店;沙田中心表面光鮮,實質多是平價服裝店,兩個商場,冷熱之間,頗為對稱。再推一層,開始熾熱:新城市三期有百貨公司、玩具反斗城和連鎖服裝店;沙田廣場內(曾經)是Greenbox、連鎖服裝店及電訊商門市店,兩者的目標顧客,都是大眾消費群。至於溫度最高的熱島核心,當然就是新城市廣場一期。這個層層遞進的熱島,看起來,能夠滿足各個階層的不同消費溫度。
不過,你我明瞭,近年全球暖化,愈發嚴峻。市中心這座熱島,地勢依然,惟溫度日升。核心的一期商場,名店掛帥,平民止步,只得避走高層,或移師鄰近商場。只是我們也得瞭解,不止市民,就連原本在一期商場紮根的店舖,也開始往四圍搬遷。一搬,又趕走原有店舖。結果一層接一層,左鄰右里商場的面貌,就像進行了醫學美容手術,換了皮膚。只是美容手術會出錯,換店工程對沙田居民來說,也出了錯。當原本外表棕紅的沙田廣場效法新城市進行美白工程,當Delifrance出現在希爾頓商場,當元氣壽司、Burger King進駐沙田中心……我們開始察覺到,新城市廣場被名店「侵佔」只是幌子,更壞的連鎖反應,還在後頭。商務由一期遷往三期,只是熱浪的一部分。新城市,愈來愈與我們無關;這個市中心,愈來愈熱。
我和沙田居民,一同滴汗。
拭去額角汗珠,猛然想起:暖化現象,可非一朝一夕的事。說到尾,沙田不過是衛星城市,在香港的熱島版圖上,它只是偉華中心一類小角色。市中心?或許在北京道。那裡已經熱得本地人跡罕至了。這些年來,熱浪由市中心逐漸漾開,就連在熱島邊緣的上水居民,都熱得移居水上了。
這些年來,熱島效應,一發不可收拾。城市愈來愈熱,我們愈來愈燥。
上集:是新城市廣場,也是香港故事 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